

婦人潮熱病案
更年期 |中醫 病案:女,50歲,2025年7月26日初診。 患者今年5月及7月未有經至,素來經行腹痛劇烈,易怒,易患外感。近月每日潮熱汗出,日夜皆作,口乾口苦,胃納一般,腰酸。來診前數天忽患暑濕,予以甘露消毒丹等劑後,外症已除,潮熱汗出、口乾腰酸隨之減輕。然因胃納好轉,食量驟增,潮熱復重,前後投以柴胡溫膽湯、蒿芩清膽湯,皆是服時症緩,停藥復作。 8月21日改投養陰之劑,潮熱復增,每於下午3-4時而作,頭痛頭暈,口乾有痰,大便不暢。其後輾轉數診,直至去除一切陰柔滋膩之味,法從分消走泄。 9月18日覆診方見諸症緩解,汗出亦減。然又因家中勞心繁忙,出現腹脹納少,兩側尤脹,予以蒿芩溫膽湯合金鈴子散。藥後痛脹得瘥,潮熱逐減,夜間得安,舌紅已退,朱點減少,苔較前薄。 9月26日月經來潮,腹痛較前大減,訴此次經行不適為近年最輕,守方加減續治。 10月6日覆診潮熱汗出十退其八,餘無所苦,停藥觀察。 10月20日忽發紅疹,月經提前而至,經量過多,經痛如昔,然經淨後,諸症隨之消退,身復舒適。 11月3日隨訪,潮熱汗出少作,納可眠佳,囑其調暢情志,避免受寒。 ..
朱雪怡醫師
Oct 30


頭痛
頭痛|中醫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壓力過大又休息不足,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受頭痛困擾。而最近天氣轉涼及早晚溫差較大,亦是誘發頭痛的常見原因。 按病因來説,頭痛本身可分爲外感及内傷兩種。外感多為感染外邪及突發性,治療不當則易轉變至内傷頭痛。 外感中可再細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及風濕型,以上都可伴隨其他感冒症狀如流涕及咽部不適。而主要症狀上,風寒型可見頭部或連及項背緊痛、畏寒怕冷、得暖則緩,用藥以疏風散寒爲主,例如川芎及白芷;風熱型可見頭脹而痛、遇熱加重、口乾渴等,用藥以疏散風熱為主,例如桑葉及菊花;風濕型則見頭痛如裹、陰雨加重、脘腹脹悶等,用藥則以祛風勝濕爲主,例如羌活及防風等。 内傷頭痛則分爲痰濕型、瘀血阻絡型、氣血虧虛型及肝陽上亢型等。痰濕型則多伴隨頭昏身重、胸悶及脘腹脹悶等,用藥以化痰息風爲主,例如法半夏及天麻;瘀血阻絡型則多見頭部針刺痛、痛處固定、或曾有頭部外傷史,用藥以活血通竅爲主,例如川芎及丹參;氣血虧虛型多見神疲乏力及頭隱痛,用藥以補氣益血爲主,例如黃芪及黨參;肝陽上亢則多見頭脹痛、緊張時疼痛加劇、胸脅苦滿等,用藥以平肝息風爲主,例如天
黃頴芝醫師
Oct 30


秋冬皮膚調攝
養生|中醫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皮膚是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鏡子。秋冬季節的皮膚問題,如乾燥、瘙癢、脫屑、敏感等,根源在於外感燥邪,內耗陰血。因此,調攝的核心原則是 “內外兼治,滋陰潤燥”。 一、原因: 1. 外因:秋燥與冬寒 · 秋燥: 秋季主氣為“燥”,燥邪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導致皮膚、口鼻、咽喉乾燥。 · 冬寒: 冬季主氣為“寒”,寒氣會使人體氣血凝滯,毛孔收縮,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皮膚失去濡養。 2. 內因:陰血耗傷 · 肺主皮毛: 肺通過宣發作用,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體表,溫養和潤澤皮膚。燥邪最易傷肺,導致肺陰虧虛,皮膚失養。 · 肝藏血,腎藏精: 肝腎精血是滋養全身物質的根本。秋冬時節,若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會耗傷肝腎精血,導致血虛風燥,皮膚出現乾燥、瘙癢、甚至脫屑。 二、 內部調理 1. 飲食:多吃白色食物,如梨、銀耳、百合、山藥;多吃滋陰養血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花生、黑豆、桑葚;多喝滋補湯粥,如沙參玉竹老鴨湯、紅薯粥、小米粥。· 減少辛辣刺激、溫燥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薑、大蒜、羊肉、韭菜等,少吃煎炸燒烤。 2.
林柏延醫師
Oct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