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秋冬皮膚調攝

  • 林柏延醫師
  • Oct 30
  • 2 min read

ree

養生|中醫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皮膚是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鏡子。秋冬季節的皮膚問題,如乾燥、瘙癢、脫屑、敏感等,根源在於外感燥邪,內耗陰血。因此,調攝的核心原則是 “內外兼治,滋陰潤燥”。


一、原因:

1. 外因:秋燥與冬寒

 · 秋燥: 秋季主氣為“燥”,燥邪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導致皮膚、口鼻、咽喉乾燥。

 · 冬寒: 冬季主氣為“寒”,寒氣會使人體氣血凝滯,毛孔收縮,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皮膚失去濡養。

2. 內因:陰血耗傷

 · 肺主皮毛: 肺通過宣發作用,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體表,溫養和潤澤皮膚。燥邪最易傷肺,導致肺陰虧虛,皮膚失養。

 · 肝藏血,腎藏精: 肝腎精血是滋養全身物質的根本。秋冬時節,若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會耗傷肝腎精血,導致血虛風燥,皮膚出現乾燥、瘙癢、甚至脫屑。


二、 內部調理

1. 飲食:多吃白色食物,如梨、銀耳、百合、山藥;多吃滋陰養血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花生、黑豆、桑葚;多喝滋補湯粥,如沙參玉竹老鴨湯、紅薯粥、小米粥。· 減少辛辣刺激、溫燥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薑、大蒜、羊肉、韭菜等,少吃煎炸燒烤。


2. 生活方式調養

· 作息:早臥晚起,與雞俱興。冬季要順應自然,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陽氣潛藏,陰精積蓄。

· 情志: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避免過度憂思、憤怒,情緒波動會影響肝的疏泄,進而耗傷陰血。

· 運動:適度溫和,忌大汗淋漓。汗為心之液,大汗會耗傷津液。推薦太極、瑜伽、散步等。

· 保暖: 特別注意腰、腹、腳部的保暖,避免寒氣從這些部位侵入。


三、 外部護理:直接滋養與保護

1. 清潔:溫和為主

· 使用溫水洗臉洗澡,避免過熱的水洗去皮膚本身的保護性油脂。

2. 保濕與潤膚:重中之重

·洗澡或洗臉後,趁皮膚還微濕時,立即塗抹保濕產品,鎖住水分。

· 自製面膜: 可用蜂蜜、牛奶、蛋黃調勻敷臉,簡單安全又滋潤。

3. 精油與按摩

· 可以在潤膚油中加入幾滴檀香油、玫瑰油或洋甘菊精油,它們有很好的舒緩和滋潤效果。

· 每天睡前按摩四肢和軀幹,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幫助護膚品吸收,所謂“氣血通則膚自華”。


四、 簡易家用代茶飲(請在諮詢中醫師後使用)

1. 桑葚枸杞茶: 桑葚10g,枸杞10g,沸水沖泡。滋補肝腎,養血潤膚。

2. 百合麥冬茶: 百合10g,麥冬10g,冰糖少許。潤肺生津,清心安神,適合乾咳、心煩失眠伴皮膚乾燥者。


溫馨提示: 以上內容為通用養生建議。如果您的皮膚問題嚴重(如頑固性濕疹、銀屑病等),請務必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進行個性化調理。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