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 黃頴芝醫師
- Oct 30
- 2 min read

頭痛|中醫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壓力過大又休息不足,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受頭痛困擾。而最近天氣轉涼及早晚溫差較大,亦是誘發頭痛的常見原因。
按病因來説,頭痛本身可分爲外感及内傷兩種。外感多為感染外邪及突發性,治療不當則易轉變至内傷頭痛。
外感中可再細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及風濕型,以上都可伴隨其他感冒症狀如流涕及咽部不適。而主要症狀上,風寒型可見頭部或連及項背緊痛、畏寒怕冷、得暖則緩,用藥以疏風散寒爲主,例如川芎及白芷;風熱型可見頭脹而痛、遇熱加重、口乾渴等,用藥以疏散風熱為主,例如桑葉及菊花;風濕型則見頭痛如裹、陰雨加重、脘腹脹悶等,用藥則以祛風勝濕爲主,例如羌活及防風等。
内傷頭痛則分爲痰濕型、瘀血阻絡型、氣血虧虛型及肝陽上亢型等。痰濕型則多伴隨頭昏身重、胸悶及脘腹脹悶等,用藥以化痰息風爲主,例如法半夏及天麻;瘀血阻絡型則多見頭部針刺痛、痛處固定、或曾有頭部外傷史,用藥以活血通竅爲主,例如川芎及丹參;氣血虧虛型多見神疲乏力及頭隱痛,用藥以補氣益血爲主,例如黃芪及黨參;肝陽上亢則多見頭脹痛、緊張時疼痛加劇、胸脅苦滿等,用藥以平肝息風爲主,例如天麻及鈎藤。
中藥治療外,針灸及穴位按摩亦為治療針灸頭痛良法,以下常見治療頭痛穴位:
(一)百會穴:百會穴為全身陽氣交會之處,可醒腦開竅。其位置為頭頂正中線上,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輕按時可見微微痠脹感
(二)風池穴:風池穴可疏風解表及清利頭目,位於項部枕骨下,靠近髮際凹陷處。
(三)合谷穴:合谷穴可疏風解表及通絡止痛,位於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拇食兩指併合時,虎口隆起最高處)。
如見輕微頭痛,可先輕按以上穴位幫助舒緩情況,孕婦忌用合谷穴。孕婦及長期病患體虛者應慎用穴位,建議可先諮詢註冊中醫或直接求診,切勿自行判斷!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