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証
汗証 |中醫 汗証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臨床一般以自汗、盜汗最為多見。在西醫學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熱、更年期綜合征等均可見汗出異常。 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除了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出汗過多外,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肺氣不足,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裡,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營衛不和,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受風邪,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血不足,思慮太過,損傷心脾,或血證之後,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因汗為心之液,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引起自汗或盜汗。 4.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導致盜汗或自汗。 5.邪熱鬱蒸,由於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黎達輝醫師
Sep 29


秋燥來襲,我是溫燥還是涼燥感冒?
感冒 |中醫 秋高氣爽的季節,本該是舒適宜人的時光,卻因此季節正值外感六氣中的燥氣當道,有不少人開始出現喉嚨乾癢、咳嗽不止的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感冒。但你知道嗎?秋燥其實有「溫燥」與「涼燥」之分,治療方向大不相同,選錯方法可能產生反效果。 為什麼秋天容易患燥邪感冒? 中醫認為,秋季對應的氣候特點是「燥」。當天氣轉涼,空氣濕度降低,人體容易受到燥邪侵襲。 「 燥氣起於秋分以後,小雪以前,陽明燥金涼氣司令。 」 因於初秋與深秋的氣候差異,加上燥邪與不同人身體的互相作用,便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外感燥邪—溫燥與涼燥。 深入來說: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將我們常說的「溫燥」稱為燥氣的「復氣」,如原文所示:「即蓋燥屬金而剋木,木之子,少陽相火也,火氣來復,故現燥熱乾燥之證」,表現為溫熱乾燥。而「涼燥」則被稱為燥氣的「勝氣」,吳鞠通認為「燥屬次寒」,其性質接近寒邪,帶有收引、凝滯的特性,故會出現類似風寒的症狀,但本質上仍兼有「乾燥」這一核心特徵。這正是辨證的關鍵所在。外感燥邪侵犯人體後可表現為溫燥或涼燥,視乎臟腑之間的作用。 如何簡單分辨
鍾發賢醫師
Sep 29


夜寐盜汗:陰虛陽擾的睡眠之謎
盜汗 |中醫 夜深人靜,不少人遭遇這樣的困擾:入睡後全身出汗,甚至濕透衣物,醒後汗便自然停止。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盜汗”,顧名思義,猶如盜賊夜間作案,悄悄而來,匆匆而去。 認識盜汗 盜汗是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睡眠中汗出,醒後即止的一種病証。與盜汗相對的是“自汗”,即白天不因勞動、炎熱而自然汗出的現象。明代醫家王肯堂在《醫鏡》中對此作了形象區分:“盜汗者,如盜賊偷竊,夜出晝藏;自汗者,自然而出,動則益甚。” 盜汗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由人體精氣所化。盜汗的主要病機在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導致津液外泄失常。 陰虛火旺是盜汗最常見的病因。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均可導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而不能自藏。元代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盜汗屬血虛、陰虛。” 心血不足同樣能引起盜汗。思慮太過,損傷心脾,致使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盜汗多屬陰虛,但並非所有盜汗皆由陰虛引起。清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提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盜汗的辨證治療...
吳承凭醫師
Sep 29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中醫 足底筋膜炎是現代都市常見的足部疾病,是指足底筋膜處出現慢性炎症及筋膜損傷,主要表現為跟骨內側足底起點的疼痛,特別在晨起或長時間靜止後著地最為明顯。中醫將足底筋膜炎歸屬於「筋傷」、「足跟痛」等範疇,認為本病多由足部勞損,足為諸陽之本,肝主筋,腎主骨生髓,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所致。 足底筋膜炎病因 1. 反覆行走、長時間站立、穿著不合腳之鞋類,導致足底筋膜過度牽拉,筋膜損傷累計而觸炎症反應。 2. 足弓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等改變足部力學結構,使局部的筋膜承受異常壓力,容易引發損傷。 3. 隨年老退化,筋膜彈性減退,肌筋修復能力較差,使中老年人成為本病的好發人群。 4. 肥胖和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會加重足底負擔。 5. 運動損傷或勞損造成筋膜過度使用。 常見的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在 足跟內側疼痛 。 -尤其以晨間起床後或長時間靜止後初次下地行走時,疼痛感最為強烈。 -多數患者在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會暫時減輕,但行走過久或站立時間過長易使疼痛加劇。 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本病多用針灸療法,達到調節局部氣血、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的療
李振威醫師
Sep 29


中醫頭痛分型及治療(一)
頭痛 |中醫 風寒頭痛 風寒頭痛易見在吹到寒風過後發作,易發於秋冬氣溫較低的季節,此外工作環境寒冷如冷氣直吹頭頸部也可引發頭痛。風寒頭痛大多表現為頭部緊痛或是陣發的抽痛感,還可伴隨肩頸拘緊及周身痠痛等症狀。素體陽虛體質、畏風怕冷或是喜吃冰涼的人較易患上風寒頭痛,如人體內陽氣...
陳憶敏醫師
Aug 30


「中醫小學堂」:人參、黃耆、當歸,你的「補身隊友」真的選對了嗎?
中藥|中醫 近年來,養生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話題,不少人喜歡運用中藥材自製藥膳,調理身體、增強體質。然而,每一味中藥都有其特性與適用範圍,並非人人皆宜。選錯了,反而可能越補越虛,甚至出現上火、不適等反應。 你是不是也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楊茵雯醫師
Aug 30


偏頭痛的中醫成因及治療
偏頭痛 |中醫 偏頭痛的定義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單側或雙側頭痛,常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及畏聲等症狀。偏頭痛的疼痛性質多為搏動性或脹痛,持續時間可從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可分為先兆型與無先兆型,前者在頭痛發作前會出現視覺、感覺或語言障礙等神經症狀...
鄧朗晴醫師
Aug 30


胃痞病案一則
胃痞 |中醫 患者鄭某,女,45歲 初診日期:2025年7月5日 主訴:胃脘不適1週 現病史:近1週胃脹、噯氣,呼氣不暢,排便不暢,口淡,少許口乾,眠可。月經規律,末次月經:6月12日。患者自訴為控制體重,三餐以沙律、酸奶、水果為主。舌淡紅,邊齒痕,苔薄,脈沉細。...
陳家祈醫師
Aug 30


中醫看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 |中醫 中醫學中並沒有「子宮肌瘤」病名,根據其症狀特點及表現,多歸為「癥瘕」、「積聚」等範疇,本病主要病機是因氣血運行不暢、痰濕阻滯形成瘀結而成 , 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 常見證型: 1.氣滯血瘀:此證型患者多因長期抑鬱、思緒過度導致肝氣郁結,氣滯則血...
林詩婷醫師
Aug 30


針灸治失眠
失眠 |中醫 中醫認為失眠的發生與心、肝、脾、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1.情志失調:長期的焦慮、抑鬱、憤怒等不良情緒,可導致肝郁氣滯,氣郁化火,上擾心神,從而引起失眠。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過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等,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莫月園醫師
Aug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