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偏頭痛的中醫成因及治療

  • 鄧朗晴醫師
  • Aug 30
  • 3 min read

ree

偏頭痛|中醫


偏頭痛的定義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單側或雙側頭痛,常伴隨噁心、嘔吐、畏光及畏聲等症狀。偏頭痛的疼痛性質多為搏動性或脹痛,持續時間可從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可分為先兆型與無先兆型,前者在頭痛發作前會出現視覺、感覺或語言障礙等神經症狀,後者則直接進入頭痛期,而偏頭痛發作後亦會出現不同症狀。偏頭痛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極大,需及時診斷與治療。


偏頭痛的現代醫學成因及潛在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偏頭痛的成因包括遺傳、環境、內分泌及神經血管功能異常等。此外,壓力、睡眠不足、飲食不當及荷爾蒙變化等皆可能誘發偏頭痛。另一方面,偏頭痛亦可能因其他潛在疾病誘發或繼發,如高血壓、腦血管病變及顱內腫瘤等。因此,若偏頭痛持續,建議作進一步檢查,如頭部CT電腦掃描等,盡快明確診斷。


偏頭痛的中醫病因病機及分型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頭風」或「頭痛」範疇,其病因多與外感風邪、內傷情志、飲食不節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主要病機為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或氣血虧虛,「不榮則痛」。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一下四種主要證型: 

  1. 外感風邪:起病較急、受涼誘發,脹痛為主。

  2. 肝陽上亢:頭部兩側脹痛為主,常伴眩暈、口苦、心煩易怒、脅痛等。

  3. 痰濁內阻:頭墜痛、昏蒙感,胸脘脹悶,或伴噁心、痰多

  4. 氣血虧虛:隱痛為主,疲勞時加重或誘發偏頭痛;常伴眩暈、疲乏、氣短等。


偏頭痛的中藥治療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針對以上四種證型,分別有疏風散寒、平肝潛陽、化痰祛濕及補益氣血為主要治療原則,各種證型的代表中藥為:


  1.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常用於風邪引起的頭痛。 

  2. 天麻:平肝熄風、祛風通絡,適用於肝陽上亢型頭痛。

  3. 半夏:化痰降逆,對痰濁內阻型頭痛有良好療效。

  4. 當歸:補血活血,適用於氣血虧虛型頭痛。


初此之外,中醫還會根據頭痛的部位酌加引經藥,如:

  1. 前額痛:白芷、葛根

  2. 後枕痛:羌活、防風、蔓荊子

  3. 側頭痛:柴胡、川芎、黃芩


偏頭痛的其他治療

除了中藥外,根據病人的情況,還可以針刺、梅花針、放血治療或艾灸等治療偏頭痛。除了治療頭痛的症狀,亦可改善病人的體質,減輕偏頭痛的伴隨症狀。



舒緩偏頭痛的穴位按摩

偏頭痛發作時,除了治療外,還可以作穴位按摩,舒緩頭痛。以下為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1. 太陽穴: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橫指凹陷處。可以指腹輕輕按揉,每分鐘60-80次,每天2-3分鐘。

  2. 風池穴:頸部後方,枕骨下緣,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以拇指按壓、向鼻尖方向畫圈按揉,每分鐘60-80次,每天2-3分鐘。

  3.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接近虎口位置。可用另一手的拇指按揉。


總括而言,偏頭痛為反覆發作的疾病,除了頭痛外,亦可有先兆症狀、緩解後症狀及全身症狀。透過中醫治療,除了可減輕疼痛程度外,還可改善體質,針對病因治療,以減少偏頭痛的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


 #偏頭痛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