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針灸治失眠

  • 莫月園醫師
  • Aug 30
  • 2 min read

ree

失眠|中醫


中醫認為失眠的發生與心、肝、脾、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病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1.情志失調:長期的焦慮、抑鬱、憤怒等不良情緒,可導致肝郁氣滯,氣郁化火,上擾心神,從而引起失眠。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過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等,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火上擾心神,引發失眠。


3.勞倦內傷:過度勞累、思慮過度等,可損傷心脾,導致心血不足,心神失養而引起失眠。


4.久病體虛:久病不癒、年老體弱等,可導致氣血不足、陰陽虧虛,心腎不交,從而引起失眠。


針灸治療失眠原理主要是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穴位,調節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平衡陰陽,從而改善睡眠狀況。一般每周進行2 - 3次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採用相應的補瀉手法。常用的穴位有以下幾類:


1.頭部穴位:百會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具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的作用;神庭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可寧心安神、清利頭目。


2.上肢穴位:神門是心經的原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能寧心安神、通絡止痛;內關為心包經的絡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可寬胸理氣、寧心安神。


3.下肢穴位: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能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太溪是腎經的原穴,位於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滋陰益腎、壯陽強腰。


如有失眠的患者,不妨試試針灸,具體情況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失眠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