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林詩婷醫師

中醫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慢性胃炎


胃病|中醫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微需氧、革蘭氏陰性的細菌,它是唯一的一種能夠生存在胃部的細菌,並寄生於胃部黏膜上皮層。而大量研究結果都表明其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病均密切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粘膜的表皮細胞,引致發炎。慢性胃炎可表現為上腹疼痛、脹滿、噯氣、反酸、納呆等主要表現,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的範疇。


本病病機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從病機上可分為本虛及標實兩個方面。本虛主要的表現為脾虛,而標實主要表現為氣滯、濕熱、血瘀;脾虛、氣滯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血瘀則是久病的重要病機,在胃粘膜萎縮發生發展乃至惡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本病早期多以邪實為主,故多見肝氣犯胃、肝胃鬱熱等表現,隨著病情發展,病邪漸漸深入,正氣損傷更甚,脾虛不運,濕濁中阻,證型以脾虛濕熱、脾胃虛寒、寒熱夾雜多見,後期熱傷胃陰,久病入絡則以胃陰不足、胃絡瘀血為主。而多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引起的相關胃炎會以脾胃濕熱證為多見,慢性胃病患者實證、熱證的感染率要高於虛證、寒證 。


HP相關胃炎的病機概括而言,主要是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臨床上多按“胃脘痛”、“痞滿”的範疇進行辨證論治,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由肝胃鬱熱及脾胃濕熱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日久則有脾胃氣血虛弱的臨床表現,故在治療上時刻不忘扶正驅邪。


常用方藥


脾胃同在中焦,以膜相連,互為表裡,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脾喜燥惡濕,以升為健;胃喜潤惡燥,以降為順。內外諸因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其證型以濕熱中阻為主,故其治療上多用仲景諸瀉心湯,以寒熱並調、辛開苦降,同時兼用疏理氣機、化痰消積之品,使脾胃升降復常,中焦氣機得暢。


本病臨床常見的證型多屬虛實夾雜之症,不同人不同時期治療側重點也應不同。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以中醫辨證理論基本思想為指導思想靈活處方用藥;如濕熱偏重者,可加強清熱化濕之藥量,或加入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如肝胃不和者,可加入佛手、白芍、檳榔、厚朴等疏肝和胃;如脾胃虛弱者,可加入黃芪、白術等益氣健脾;若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五靈脂、川楝子等以行氣止痛;若吞酸嘈雜者,加入左金丸,吳茱萸辛開、黃連苦降;如胃脘部痞悶甚者,加厚朴、蘇梗行氣消痞。


#胃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Couldn’t Load Comments
It looks like there was a technical problem. Try reconnecting or refreshing the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