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中醫
西醫的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常見的風濕科慢性病症之一,是一種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關節滑膜,令滑膜炎反覆發作,導致關節軟骨破壞畸形。其特點是小關節,尤其是手關節的對稱性關節炎,亦可伸延至腕、肘、肩、膝和足趾等關節,關節出現疼痛腫脹和壓痛,伴有晨僵,日久更會引起肌肉萎縮、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RA屬於中醫痺證的範疇,根據臨床症狀表現,與骨痹、鼓槌風、鶴膝風等相類似。
RA的病因病機:
風濕病的基本病機可以概括為正氣虧虛、邪氣侵襲、痰瘀氣滯三個方面。首先,正氣不足是導致RA的內在因素。《素問.刺法論》曰:「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痺。」痹證的發病是由於營衛氣血不足,正氣虧虛,外來之邪氣乘機入侵肢體筋骨、關節、肌肉,使筋脈閉阻不通。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加上受邪後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影響氣血運行,筋脈不通,導致肢體疼痛重著、麻痺,或關節僵硬、腫大、變形及屈伸不利等症狀而成痹證 。
RA的治療原則:
RA病機複雜,容易傳變,病程纏綿難愈,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病機,痹證必夾血瘀,治療時應謹守病機,在辨證論治的同時靈活運用活血化瘀之法來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RA的治療上應以扶正祛邪為大法,調肝補腎為根本,辨別寒熱為題綱,並善用活血化瘀藥物。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是RA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故治療時應補氣養血,健脾和胃,使氣血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以濡養。《醫宗必讀》提及:「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氣血得旺,營氣內守而衛外能固,才可使邪不干。風、寒、濕、熱之邪為患,引發氣血不通致痺,故扶正同時必須祛邪,透過辨證適時採取溫經散寒、清熱、除濕、宣痺等法。治療時必須分清主次,正氣虛時先加強扶正,邪氣標實時先祛邪,但祛邪不可攻伐太過,以免損傷正氣,扶正亦不可過分峻補,以防關門留寇。「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臨床上善用活血化瘀藥,通絡止痛,同時新血得以化生。久病入絡,傷其肝腎,關節變形必有痰凝,並夾有血瘀,治療時補腎祛寒,祛瘀通絡。臨床上常見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等證型,疾病遷延日久,更可內傳臟腑而成臟腑痹,故疾病後期固本培元尤為重要。
中藥在治療RA的應用:
治療RA的方藥中常用活血化瘀、通絡舒筋藥物配伍能有效提高其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藥能改善組織代謝功能,可以擴張血管、加速血流,從而改善血液循環和微循環,同時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有抑制炎症滲出和增強滲液的吸收功效。
常用活血化瘀藥包括當歸、赤芍、川芎、丹參、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澤蘭、薑黃;加上破瘀力較強的三棱、莪術、全蠍、地龍、水蛭、蜈蚣、水蛭、土鱉蟲等。根據患者體質選用不同活血化瘀藥,熱邪偏盛時,可選用赤芍、丹參等涼性活血化瘀藥物;寒邪偏盛時,則可以多用紅花、薑黃、沒藥等溫性的活血化瘀之品。
此外,蟲類藥性味多為辛咸,辛能發散,行氣通絡,咸能軟堅,因此有活血祛瘀通絡、通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同時能熄風定驚,驅寒蠲痹。久病入絡,抽掣疼痛,肢體拘攣者,可用蟲類藥搜剔風寒濕邪,以消除頑固痰瘀,以通經活洛止痛,常用藥物包括全蠍、蜈蚣、土鱉蟲、地龍、 穿山甲、烏梢蛇等。 這些藥物性味多辛溫,但有一定毒性,藥性較為峻烈,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且中病即止。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