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梁國軒醫師

咳嗽咳嗽,醫家對頭----論頑固性咳嗽




咳嗽|中醫


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出現的,可以單獨出現,又或是繼發於它病,例如感冒、支氣管炎、肺心病、肺炎等,在中醫傳統理論上可分為內傷及外感咳嗽。隨著世界氣候轉變,空氣污染、飲食不節、體質下降等因素,咳嗽的情況日益多見。有人指出當咳嗽反復發作1月以上;又或是使用化痰止咳藥、解痙平喘藥、抗生素甚或激素而未奏效者可稱為頑固性咳嗽。本篇嘗試簡短地從五臟致咳說論述頑固性咳嗽,與大家一起探討治療本病的其中一種論調。

 

從肺論治

咳嗽作為肺系疾病,肺臟尤為關鍵,一般以肺氣上逆而引發咳嗽。致病原因有異,或外邪束肺,肺失和降,痰濁壅滯;又或素本體虛,肺氣不足,肺陰虧損,以致喪失肺宣發與肅降的功能。當肺之宣發、肅降功能長期失調,未得到恢復,邪濁內壅不除。肺竅、肺絡不利,發為咳嗽。病久傷及氣陰則出現虛實兼夾的情況,治療上更需顧及虛實,降肺氣,養肺陰,尤為難治。

 

從脾論治

脾臟導致咳嗽者,以痰濕水飲蓄肺而多見。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主運化水液,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素體脾虛,又及邪犯肺胃,肺失宣肅,痰濁與外邪合而為病,故《醫宗必讀》有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從肝論治

肝主疏泄,對肺的肅降有調節的作用。肝氣升發太過則沖逆心肺,肝氣郁結則易從火化,肝火上逆而肺氣失舒,即木火刑金之謂也。再者,氣鬱則血停,《血證論》提出“蓋人身氣道,不可壅滯,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是以而為咳”。故咳嗽於肝而言,以平肝為宜,清火降逆,肝氣平,肺氣降,則痰熱自消。

 

從心論治

 心肺相鄰,同居上焦,二者互為影響。外邪犯肺,肺失宣降,痰濁內生則致心氣不暢,脈絡瘀阻,心神不寧。反之心脈瘀阻,久必及肺。亦如前言,氣血瘀阻也能導致咳嗽的發生。故因心病所致咳嗽者,需寧心安神,調暢氣血,肺平則咳止。

 

從腎論治

 咳嗽之於腎,痰飲水液輸佈失常所致。腎主水液代謝,又主氣化。功能失常則水濁內生,形成痰飲,上輸於肺,壅滯肺絡,咳嗽成矣。腎不納氣,腎氣上逆沖肺,亦致咳喘。故治療腎病致咳者,除了止咳化痰外,應溫補腎陽,以化寒飲;填補腎氣,則氣平喘止。

 

綜上所述,再次論證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臨床治療本病,除了見痰化痰,見咳止咳外,亦可以參照本論,從各臟論治。再者久病必瘀,若在對證治療下稍佐活血化瘀之物,或可提升本病臨床治癒率。


#咳嗽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