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葉焯朗醫師

身痛與心痛


痛|中醫


疼痛是自然的適應性反應,能夠保護我們避免身體的傷害,例如手指碰到熱水時感到灼熱疼痛而迅速縮手。在生物學上,一般會把”疼痛“定義為痛覺感應器接受到物理、化學、或溫度等的刺激而發出的不舒服知覺。可是以上的定義僅包含了“痛覺”的範疇,未有涵蓋疼痛與情感認知方面的部分。有別於其他感知系統(如視覺及聽覺等)一般透過單純的生理訊號連接外在世界及身體内部環境,疼痛涉及更多的個體差異,包括遺傳,神經結構,生物及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簡單的舉例,若把手放在攝氏3度的冷水中,每個人對冰水帶來的疼痛有不一樣的感受,有人可能若無其事,也可能有人感到冷痛而大叫。而同時,其他一系列的因素,包括環境(如旁邊有沒有在意的人)、心情、以往的經歷、自身的期待及預想等,都會大大影響個體對疼痛刺激的感知及耐受程度。由此可見,痛楚感覺與心理活動的關係難以分離。


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之下,疼痛的感覺不一定起源於痛覺感應器。常見的例子有受意外而需要截肢的患者往往在手術后患有幻痛,縱使沒有神經元的刺激卻產生疼痛的感覺。另外,近代的研究提示人類不單止在受到物理傷害時感到疼痛,心理的創傷都會令人感到痛苦。實驗發現人類面對强烈的精神壓力以及社交障礙時,包括收到別人排斥、批評、或背叛,會有“受傷害”或“心痛”的感覺。神經影響學提示一般物理感受的疼痛感覺與這種“受傷害”或“心痛”感覺都會刺激到同一範圍的大腦皮質,人類未必能夠精確分辨兩種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這揭露了思想能夠引起如同痛楚般的不適感覺。進一步的研究提示對疼痛忍耐度較低的人較容易感到心理受傷害。其實得出這結論一點都不讓人驚訝,這概念更甚至融入至中國的文化當中,如刮骨療傷及負荊請罪等的歷史故事裏,人物對疼痛的忍耐往往作爲心志堅韌人格高尚的側寫引證。早在古代人們已經察覺到疼痛與心理活動的密切關係。《黃帝内經》中所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以及“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把“痛”與“神明”作爲心的生理表現間接地聯系起來。


既然我們發現疼痛與心理活動能夠相互影響,那麽醫學上有沒有可以加以利用的方面呢?答案是有的!初步的臨床實驗提示,服用普通的止痛藥物能夠減少因重大精神打擊(如失戀及喪偶)所引起的心痛感覺,改善心情狀態。相反的,對於經歷長期嚴重疼痛病情的患者(如癌症),家庭的支持以及愛人的陪伴能夠降低他們感受的痛楚,減輕對止痛藥物的依賴。有見及此,心理治療無疑會在將來的疼痛控制醫療方面占有重要一席。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