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何家惠醫師

痔瘡


痔瘡|中醫

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其實除了男性會患上痔瘡, 女性亦有患上痔瘡的機會,其中孕婦更是患痔瘡的高危一族。

對於痔瘡的成因,醫學界暫時還沒有得出明確的定論。但一般均認為由於肛門內壓力增加,使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因而形成痔瘡。而經常久坐久站、長期臥床、缺乏運動、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習慣、長期便秘、懷孕、肥胖以及肝硬化,腹水,腹腔內腫瘤均會引起腹內壓升高,增加痔瘡形成可能。

肛門內有一條鋸齒形的組織線,稱為齒狀線。位於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為外痔,齒狀線上下同時出現痔瘡的便稱為混合痔。

痔瘡形成後就不可能完全痊癒,容易反覆發作。由於位置不同,內痔與外痔的症狀並不完全一樣。

內痔

內痔發於齒狀線以上,常見的症狀有大便出血,血色較鮮紅,或在糞便表面或廁紙上可見;疼痛不明顯或不常見,大多在發生血栓(痔瘡內的血凝固 )或壞死時才產生疼痛;肛門瘙癢、甚或痔瘡脫垂。

根據痔瘡脫垂的等級被分為4度:

I度:大便時出血,便後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瘡脫出。

Ⅱ度:大便時出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後可自行納回。

Ⅲ度:大便時出血;排便後、久站、咳嗽、勞累或負重時有痔瘡脫出,不可自行還納,需用手納回。

Ⅳ度:大便時出血;痔持脫出嚴重,納回後仍容易脫出。

外痔

外痔症狀相對較不明顯,不過一但發生血栓(痔瘡內的血凝固 )則疼痛明顯。

治療:

現代醫學對痔瘡大多採用手術治療,如橡皮圈結紮法,或手術切除等。但手術不能完全治療痔瘡,只能緩解症狀,而且痔瘡術後復發率高,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良都會引起復發。

中醫認為痔瘡多由於飲食不節,恣食肥膩辛辣,生濕積熱,濕熱下注肛門;或因長期便秘,大腸積熱,氣血運行不暢,積瘀成痔。或因久瀉久痢或久坐久行,氣血不足、氣虛下陷;或婦女妊娠產時用力太過,致氣滯血瘀而生痔瘡。

根據患者的症狀及證型不同,常用的中藥有槐花、地榆、萆薢、生地黃、牡丹皮、大黃、枳實、火麻仁、玄參、黃柏等等。

預防:

痔瘡一但發生,就必須注意如何避免惡化及預防復發。

飲食上應保證有充足的水份及纖維質的攝取,可多吃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煎炸的食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固定排便的時間,避免在馬桶上坐超過十分鐘。排便時勿過度施力。日常生活勿久站、久坐工作,適時調節變換體位,減少提重物等。

另外,患者可多行肛門運動,如有意識地收縮肛門5秒鐘,再舒張5秒鐘,如此持續進行5分鐘。每日進行3次。可以促進局部血液迴圈,有助降低痔瘡復發機會。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