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中醫
俗語說“百病皆生於气”
現今在社會壓力大,情緒病患越來越多,還有部分人患有情緒病而不自知。
情緒致病,中醫分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體對事物不同的情感反應。在一般情況下,人的情緒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並超過人體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就是這個道理。
七情和五臟的基本關係是: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比如部分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的人,經常會出現疲勞的症狀:四肢無力,肌肉酸痛,即使做了運動,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這是因為脾虛,思慮過度,脾氣就出現虧虛。還有在生活與工作中,常見到大發脾氣的人,面紅耳赤,甚至昏厥,這叫做“怒傷肝”。另外像遇到喜事、激動不已而誘發心臟疾患的,稱“喜傷心”;鬱悶思慮過度而無食欲的,為“思傷脾”;悲傷哀號導致胸悶氣憋的,是“憂傷肺”;突然遭受驚嚇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稱之為“恐傷腎”
。
萬物都是相互轉化的,“喜極生悲”、“否極泰來”情緒太過也是同一個道理,時間長了,可引起上火(俗稱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濕、氣機不利,甚至可以變證百出,很多奇怪的雜病都因此而發,如婦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部分患者長期憂鬱,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顯增加,從而使舒張壓增高,導致高血壓。情緒調節不好也會影響消化系統,使胃酸的分泌升高,使胃黏膜發生糜爛,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胃和十二指腸發生潰瘍或者萎縮。對內分泌系統而言,情緒不穩可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女子月經不調等等。
想遠離情緒病,就要在精神、情感活動中保持相對的平靜,重視思想修養及精神調攝,客觀地對待周圍事物的變化,使自己的思想活動合乎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為區區小事而大動肝火或暗自傷感,使自己的精神經常處在樂觀、愉快、安靜、平和之中,這樣就會健康長壽。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