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中醫
坊間有不少寫著“袪濕”字眼的湯水,但很少人會注意到湯水的屬性,又是否適合自己的體質。在日常診症,亦遇不少病人經常煲錯湯水,認為自己有點濕熱,就經常煲清熱袪濕的湯水。輕則毫無效果,重則越飲越濕,越飲越水腫。這到底原因為何?
一般“袪濕”,我們可分為健脾去濕和清熱去濕。
1.健脾袪濕:性質相對溫和,不寒不熱,是透過健運脾胃功能,來達到行水化濕之效。適合體質較虛弱而濕氣重的人士。如白朮、茯苓、薏苡仁(炒)、白扁豆、淮山、蓮子、芡實等。
2.清熱袪濕:性質偏向寒涼,清里熱兼去水濕。適合體質濕熱較重的人士。如土茯苓、薏苡仁(生)、綿茵陳、澤瀉、木通、竹葉、車前草等。
在煲袪濕湯水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而且在臨床上,即使是體質濕熱的人士,亦有分濕重還是熱重,用藥上比例上也有不同,而濕熱當中兼有脾虛的人亦不少。
因此,在選擇袪濕湯水時,應以健脾袪濕的藥為主。即使要清熱袪濕,亦不宜使用太多寒涼的藥物。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