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腹痛|中醫
經行腹痛即是「痛經」,是指婦女在正值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難忍的症狀。若只是行經時稍感小腹或腰部脹痛,均屬正常現象,並不屬於「經行腹痛」範圍。一般經行腹痛可分為虛或實證。一般形成痛症的原因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不通則痛」多見於實證,由於行經時氣血下聚於胞宮,若經絡受阻則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痛經。另一方面亦因氣血不足而未能充盈胞宮,也能使經行不暢致痛經。
中醫治療經行腹痛:
實證 1. 肝氣鬱結 :由於七情所傷,肝氣不舒,氣機不利,血因氣滯,阻於胞宮而引起。其表現為:經前及經期小腹脹痛,或經前數日即有乳房脹痛,經行後便逐漸消失。治療以疏肝理氣止痛為法,一般選用 柴胡疏肝散 。 2. 胞宮血瘀 :因氣鬱日久,血脈瘀滯,或素有血瘀痼疾,致使經血瘀滯而引起。其表現為:腹痛較劇,持續疼痛的時間亦較長,經色黯紫,經行不暢,直到下血塊後痛減,唇舌較為紫黯。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理氣,方用琥珀散,若小腹冷痛則可選用 少腹逐瘀湯 。 3. 寒濕凝滯 :多因寒濕客於衝任而引起。一般在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經色黯紅而有血塊。治宜溫經散寒,理氣行血,方用吳茱萸湯去荊芥、防風加半夏、茯苓。 4. 濕熱鬱結 :其發病原因或由於情志不遂致使肝鬱脾虛,肝鬱生熱,脾虛生濕而致濕熱蘊結;或因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使濕熱內生;或經期房事不慎,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蘊結胞中,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經血滯於胞中而作痛。本證鑒別要點茌於除經行腹痛外,平時兼有低熱,帶下黃濁,尿赤或頻數等一系列濕熱證候。治當清熱利濕止痛,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虛證: 1. 氣血兩虛:多因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血虛弱,運行無力所致。多表現為: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淡質稀,面色偏白或萎黃,精神倦怠,頭暈心慌,語言低微,治宜補氣養血,方用當歸建中湯。 2. 衝任虛寒:多由腎陽不足,衝任虛寒引起。其痛在經期或經後,月經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舌質淡嫩,脈象沉弱。治宜溫經止痛,方用當歸四逆湯去木通加肉桂、乾薑。 3. 肝腎虧損:多由稟賦不足,肝腎素弱,或因房事不節,陰精暗耗,經後血海更虛,胞脈失養所致。多表現為:經行過後小腹隱痛,血量較少,周期延後,腰痠膝軟,頭暈耳鳴。治宜補益肝腎,理氣止痛,方用歸芍地黃湯或一貫煎加減。
辨證分析:
由於臨床上經行腹痛的患者的表現都各不相同,故於問診時詳細了解經行腹痛的疼痛部位、時間、性質,並結合兼證等進行綜合分析,能有助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