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論經行腹痛
April 30, 2019

經行腹痛|中醫
經行腹痛即是「痛經」,是指婦女在正值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難忍的症狀。若只是行經時稍感小腹或腰部脹痛,均屬正常現象,並不屬於「經行腹痛」範圍。一般經行腹痛可分為虛或實證。一般形成痛症的原因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不通則痛」多見於實證,由於行經時氣血下聚於胞宮,若經絡受阻則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痛經。另一方面亦因氣血不足而未能充盈胞宮,也能使經行不暢致痛經。
中醫治療經行腹痛:
實證
1. 肝氣鬱結 :由於七情所傷,肝氣不舒,氣機不利,血因氣滯,阻於胞宮而引起。其表現為:經前及經期小腹脹痛,或經前數日即有乳房脹痛,經行後便逐漸消失。治療以疏肝理氣止痛為法,一般選用 柴胡疏肝散 。
2. 胞宮血瘀 :因氣鬱日久,血脈瘀滯,或素有血瘀痼疾,致使經血瘀滯而引起。其表現為:腹痛較劇,持續疼痛的時間亦較長,經色黯紫,經行不暢,直到下血塊後痛減,唇舌較為紫黯。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兼以理氣,方用琥珀散,若小腹冷痛則可選用 少腹逐瘀湯 。
3. 寒濕凝滯 :多因寒濕客於衝任而引起。一般在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經色黯紅而有血塊。治宜溫經散寒,理氣行血,方用吳茱萸湯去荊芥、防風加半夏、茯苓。
4. 濕熱鬱結 :其發病原因或由於情志不遂致使肝鬱脾虛,肝鬱生熱,脾虛生濕而致濕熱蘊結;或因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使濕熱內生;或經期房事不慎,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蘊結胞中,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經血滯於胞中而作痛。本證鑒別要點茌於除經行腹痛外,平時兼有低熱,帶下黃濁,尿赤或頻數等一系列濕熱證候。治當清熱利濕止痛,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虛證:
1. 氣血兩虛:多因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氣血虛弱,運行無力所致。多表現為: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淡質稀,面色偏白或萎黃,精神倦怠,頭暈心慌,語言低微,治宜補氣養血,方用當歸建中湯。
2. 衝任虛寒:多由腎陽不足,衝任虛寒引起。其痛在經期或經後,月經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舌質淡嫩,脈象沉弱。治宜溫經止痛,方用當歸四逆湯去木通加肉桂、乾薑。
3. 肝腎虧損:多由稟賦不足,肝腎素弱,或因房事不節,陰精暗耗,經後血海更虛,胞脈失養所致。多表現為:經行過後小腹隱痛,血量較少,周期延後,腰痠膝軟,頭暈耳鳴。治宜補益肝腎,理氣止痛,方用歸芍地黃湯或一貫煎加減。
辨證分析:
由於臨床上經行腹痛的患者的表現都各不相同,故於問診時詳細了解經行腹痛的疼痛部位、時間、性質,並結合兼證等進行綜合分析,能有助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經行腹痛 #痛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