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陳麗霞醫師

眩暈的中醫治療


眩暈|中醫

眩暈|中醫

眩暈是常見病,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 暈是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兩者可同時並見, 故統稱為眩暈. 輕者閉目即止, 重者如坐車船, 旋轉不定, 或伴有惡心, 嘔吐, 汗出, 甚至昏等症狀. 本病發生, 西醫認為由耳源性, 眼源性, 腦源性病變和全身性疾病所致. 可發生各年齡層的患者. 有文獻統計約有30%的人因頭暈就診, 發生率為21-29%, 65嵗以上的人約有20%有頭暈的症狀, 其中35%每天發作, 超過50%的人每月發作. 隨著人口老化, 發病率日益提高, 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若不及時治療, 往往進一變生它病, 危害健康, 變患者帶來痛苦. 中醫治療眩暈在改善症狀, 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歷代醫家對此病的病因病機認識重點有所不同, 因風致眩及因虛致眩的病機均源自<<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靈樞.海論>>日: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酸眩冒, 目無所見." 張仲景, 朱丹溪等認為因痰致眩. 劉完素, 王肯堂等提出因火致眩. 楊仁斋, 王清任等認為因瘀致眩. 近代醫家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飲食習慣, 情緒因素等, 總結出病因不外乎風, 火, 痰, 濕, 瘀, 郁, 虛, 病性虛實夾雜, 病情複雜多變.

歷代醫學著作中有許多關於眩暈治法的記載, 以經方為例, 如<<傷寒論>>: "頭眩, 身瞤動, 振振郤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金匱要略>>: “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 宋氏運用苓桂朮甘湯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眩暈, 療效顯著. 張氏運用苓桂朮甘湯合小半夏湯合澤瀉湯治療因脾虛水停, 飲邪上犯導致脾無以升清之眩暈; 用四逆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火不歸元, 腎水寒於下, 水寒不藏龍之眩暈療效顯著. 另一張氏以澤瀉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桂枝湯, 澤瀉湯合葛根湯化裁, 白頭翁合地黃飲子等經方治療眩暈效果良好. 黃氏用五苓散加味治療眩暈療效良好. 可見經方治療眩暈廣泛用於臨床, 且療效顯著. 除了經方, 不少自擬方也有不錯療效. 韓氏自擬溫陽利水舒經方治療眩暈, 陳氏運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痰濕中阻型眩暈等也取得不錯療效.

筆者臨床也遇見不少眩暈患者, 以下為其中一病例:

男, 70嵗, 求診時自訴感眩暈及耳鳴, 嚴重時感惡心欲嘔. 胃酸少許倒流. 平時痰多, 喜清咽喉, 納可, 眠差, 夜尿2-3次. 二便常. 脈弦, 舌淡紅略暗, 苔薄白, 質水潤.

中醫診斷為: 眩暈; 證型: 痰飲上犯; 治法:袪痰化飲定眩。方用苓桂朮甘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澤瀉加減.

服藥一週見眩暈略為改善, 考慮到患者已70嵗, 筆者除了袪邪, 加強扶正, 去掉了半夏白朮天麻湯, 改為苓桂朮甘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澤瀉加減。再服中藥一週, 眩暈大為改善。 效不更方, 患者最後總共服用中藥一月, 眩暈症狀基本痊癒. 於是吩咐患者服食中成藥長期調理.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