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中醫
帶狀皰疹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的水皰,呈帶狀分佈,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中醫稱為蛇串瘡。其特點是:皮膚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連接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分佈,局部刺痛,可伴附近淋巴結腫痛。病程一般二至三周。初期皮損為帶狀紅色斑丘疹,後出現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成串珠狀,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皰群間隔以正常皮膚。皰液初起透明,數天後轉為渾濁化膿,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最後乾燥結痂,再經數日,痂皮脫落而愈。皮損好發於腰肋、胸部、頭面、頸部,多發生於身體一側,亦可見於四肢、陰部及眼、鼻、口等處。發病前患部皮膚常有感覺過敏,皮膚灼熱刺痛,伴全身不適,疲乏無力,低熱等症狀,疼痛有的伴隨皮疹同時出現,有的疼痛發生一至三天後或更長時間後才出現皮疹。疼痛的程度可因年齡、發病部位、損害輕重不同而有所差異,年齡愈大疼痛愈重;頭面部較其他部位疼痛劇烈。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後,會遺留頑固性神經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本病若發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皰、潰瘍,愈後可因疤痕而影響視力,嚴重者可引起失明、腦炎,甚至死亡。若發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皰疹、患側面癱及輕重不等的耳鳴、耳聾等症狀。
甘草瀉心湯見於《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和《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篇》:“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傷寒論》用為炙甘草,《金匱要略》用為生甘草)四兩,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原治痞證,是半夏瀉心湯的加減法。因誤下後出現邪熱內陷,正氣受損,脾胃升降失和,發為寒熱錯雜痞。小柴胡湯去柴胡易黃連,去生薑易乾薑便是半夏瀉心湯。因“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故加重炙甘草量以補中和胃而成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方中重用炙甘草,並人參大棗益氣補虛,黃連黃芩苦寒降泄瀉其熱,乾薑半夏辛溫開結散其寒,全方辛開苦降,益氣和胃,使邪去胃和痞消。然而張仲景亦借甘草瀉心湯用治狐惑病。狐惑病是以眼,咽喉和二陰為主要病變部位,並以潰瘍為主要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症”近似。(關於白塞氏綜合症:土耳其醫生白塞氏於1937年首先報告,現代證明免疫異常在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其病因和發病機理仍未完全闡明。其主要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為臨床特徵,並可病及多系統多臟器, 且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一般臨床上可分為完全型,不完全型和可疑型,其中口腔潰瘍為必要症狀。)狐惑病中出現了“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乍赤即是皮膚表面充血潮紅,乍黑可能是皮損後的皮膚色素沉著,乍白可見皮色不變或可能是皮損後出現周圍循環不足的表面蒼白。其更可引申為皮膚病各種不同皮損,如斑疹,皰疹,潰瘍,糜爛等。結合狐惑病的特徵,臨床上常可與各種皮膚病相互考慮對照,包括帶狀皰疹。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於情志內傷,肝鬱氣滯,久而化火,肝經火毒蘊積,外溢肌膚而發或夾風邪上竄頭面而發;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而化熱,濕熱內蘊,外溢肌膚或下注陰部下肢而生;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于肌膚而成。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蘊,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總括本病初期就是濕熱火毒為主,後期是正虛血瘀兼夾濕。甘草瀉心湯用以治帶狀皰疹初期甚為切合,而後期皮疹減輕消退後殘留的局部疼痛亦可以加減治療,但是後遺多年的神經痛則非本方所適宜。在甘草瀉心湯中,甘草是關鍵藥物。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其常用於外科癰疽瘡瘍。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以緩解粘膜刺激,保護粘膜,修復粘膜潰瘍,減少炎症物質釋放。乾薑能溫中散寒化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乾薑常是仲景針對清稀的分泌物,排泄物,滲出物的藥物,現代研究顯示其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黃連和黃芩苦寒能燥濕,清熱能解毒,《金匱要略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瘡,黃連粉主之。”《神農本草經》雲黃芩能治“惡瘡疽蝕”。兩者時常配伍使用,如瀉心湯類各方,後世的黃連解毒湯,外科常用外治藥三黃膏,三黃洗劑等。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傷寒論》第312條:“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看這兩條方的煎煮法,將半夏“洗"去粘潺後,煮三沸,只煮三沸,並無久煎,目的應是保留半夏腐蝕之性。半夏治療咽痛,咽中潰爛,可能就是靠半夏對局部粘膜的刺激,而現代藥理也表明了半夏有抗潰瘍作用。人參和大棗益氣補虛,扶助正氣以逐邪外出。全方清熱除濕,扶正解毒,針對帶狀皰疹初期濕熱毒盛和後期正虛血瘀夾濕均能加減使用。初期熱毒較甚者,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則加重黃連黃芩的藥量,減少乾薑半夏用量;假如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鬆弛者,或水皰大而多,皰液量多清澈者可略加重乾薑用量。後期皮疹減輕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正虛血瘀者,則可加入益氣健脾養液生津之品扶正,兼以理氣活血之品化瘀通經。
張仲景把甘草瀉心湯列為治療狐惑病專方之一,用此方治療帶狀皰疹,甚至各種皮膚病便不足為奇了。帶狀皰疹應該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後遺頑固神經痛的發生才是正治。
有關方藥治療方面,需經註冊中醫師診斷處方才可服用。如有疑問,可向中醫師查詢。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