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泄瀉

  • 黎達輝醫師
  • Mar 30
  • 2 min read



泄瀉|中醫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脾胃病。它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為多見。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之中濕邪是致病的關鍵。外來濕邪,首先影響的是脾,因為脾惡濕,它會令脾失去原本的功能(脾主健運),而致水穀不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形成泄瀉。而內傷當中脾是最為關鍵,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大小腸的分清別濁和傳導變化功能亦與脾胃息息相關。脾主運化水濕,脾胃當中又以脾為主,如果脾健運失職,清氣不升,清濁不分則成瀉。另外其他致病因素如寒、熱、濕、食積等邪氣,或者肝腎出現問題,加上脾虛,則會形成不同症型。


泄瀉又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泄瀉

一、寒濕泄瀉, 患者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常用的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

二、濕熱泄瀉,患者瀉下急迫,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常用的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三、傷食泄瀉,患者瀉下稀便,氣味臭穢,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噯腐酸臭,常用的方藥保和丸加減。


慢性泄瀉

一、脾虛泄瀉,患者因進食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而見泄瀉,胃口減少,食後脘悶不舒,常用的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二、腎虛泄瀉,患者通常黎明之前發作,腹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可見小腹冷痛、形寒肢冷或腰膝酸軟等腎虛情況,常用的方藥四神丸加減。

三、肝鬱泄瀉,患者每逢情緒變化大,即發生腹痛泄瀉,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伴有胸脅脹悶,常用的方藥痛瀉要方加減。


在日常保健中,脾虛人士可多食用黨參、白術、茯苓、等健脾利濕。腎虛可食芡實、蓮子等補腎健脾止瀉。而肝鬱則可食用佛手、玫瑰花、山藥等理氣解鬱、健運脾胃。若泄瀉日久未見改善或康復,應盡快尋求註冊中醫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泄瀉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