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林詩婷醫師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中醫


症狀表現

柏金遜症常發作於中老年人及中風高危族群,屬於慢性腦神經組織退化病症。發病後患者手腳會發震顫動、行動遲緩、肌肉關節僵硬。本病可分為早期、中期及後期三個階段。


早期出現的症狀多見於身體異常的動作,如手震、臉部缺乏表情、動作變得遲緩、字體越寫越細等。


中期階段會開始影響到更大動作,如患者的走路姿勢會受影響,出現容易跌倒的現象。


到了病的後期,自主神經功能開始出現明顯障礙,患者會說話不清、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等,逐漸失去自理能力。


柏金遜症並非藥物或手術就能治癒之症,從發病之初它便難以透過化驗或掃描確診,雖然這個病症本身不會致命,但隨病徵而來的不適及併發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


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將柏金遜症歸類於「顫證」、「痙病」等範疇,在中醫角度而言本病與肝腎不足相關,同時患者常挾帶著風、火、痰、瘀的病理因素,因此治療上可從中藥或針灸著手。


顫證病在筋脈,與肝、腎、脾等臟關係密切。上述各種原因,導致氣血陰精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或痰濁、瘀血壅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或熱甚動風,擾動筋脈,而致肢體拘急顫動。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筋脈失養。其中又有肝陽化風、血虛生風、陰虛風動、瘀血生風、痰熱動風等不同病機。故益腎調肝、補氣養血、清化痰熱、兼以熄風止痙等為本病之治療大法。臨床上再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以辨證施用藥。


由於顫證屬“風病”範疇,臨牀對各證型的治療均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配合息風之法,而清熱、平肝、滋陰、潛陽等也常與息風相伍,常用的藥物有鈎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全蠍、蜈蚣、白殭蠶等。其中蟲類藥不但息風定顫,且有搜風通絡之功。


轉歸預後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起病緩慢,且多呈進行性發展,總的來説不易治癒。若肝腎精虧不甚,痰熱風陽不重,且能早期正確運用中醫治療或中西醫結合治療,部分病例能緩解症狀,延緩自然加重過程。若失治或調攝治療不多,或年老精虧,精氣衰竭,已屬晚期,或併發它證者,預後不良。若久病不治顫證可因腎精虧損,腦髓空虛,神機失控,而轉變為痴呆。

故我們會鼓勵病人在病情開始影響日常生活時,便應盡早開始用藥,長遠對生活質素、病情控制都有幫助。


#柏金遜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