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方浩原醫師

脾胃論對陰火和鬱火的處理方法




脾胃論|中醫


陰火和鬱火也是《脾胃論》中的病理產物之一,分別有不同方法處理。


清陰火的方法主要分為補和瀉。


補法指的是補益中氣法和滋陰養血法。補氣法指的是補益脾胃。造成陰火的原因在於脾胃虛弱,因此補益脾胃,脾胃自強,則陰火自除,此乃甘溫除大熱之法。在《脾胃論》中使用最多的首3個藥物都是甘溫,所以對於陰火的治療可以用甘草、人參和黃耆。至於滋陰養血法也能消除陰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補氣需養血,以氣血互生。張介賓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中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故補中氣的同時,需要使用陰養血法,常用藥有生地、五味子、白芍、當歸、麥冬。


瀉法指的是瀉火法和祛濕法。《脾胃論》中說到「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即時說陰火起於下焦,資助心火,導致上下皆熱,火位處於上焦和下焦。所以,瀉火法可以分為瀉上焦和下焦,瀉上焦的可以用黃連、麥冬,瀉下焦的可以用黃柏、大黃。另外,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導致脾氣更虛,脾氣更虛則脾失健運,水濕更盛。有見及此,為了讓脾氣恢復而陰火自除,還運用了祛濕法,常用的藥物有蒼朮、陳皮、豬苓、茯苓、乾姜、白朮、半夏。


《脾胃論》中面對火鬱,治法為“火鬱發之”。《脾胃論》中提到「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鬱,則脈數峻退矣。」鬱火乃邪氣之一,邪氣得祛,正氣得復。《脾胃論》中還提到:「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痺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生甘草二錢 防風二錢五分 炙甘草三錢 升麻 葛根 獨活 白芍藥 羌活 人參以 上各五錢 柴胡八錢」以及「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或少加黃連,以柴胡、蒼術、黃芪、甘草,更加升麻,得 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鬱則發之也。」在這些條文中列舉了不少風藥和升陽藥,說明火鬱發之的具體用藥就是風藥和升陽藥。常用的風藥有羌活、防風、川芎、蒿本,而常用的升陽藥有黃耆、柴胡、升麻、葛根。另外,一些辛味藥有發散的功效,也可以發散鬱火,如乾姜、半夏、川芎、桂枝。


#脾胃論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