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tems
I'm a title. Click here to edit me.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
蕁麻疹|中醫 蕁麻疹,又稱風疹或俗稱風癩,中醫病名為癮疹,是十分常見的皮膚病,大概一至兩成人一生至少病發過一次。病發時皮膚會會長起大小不一紅紅的腫塊而且十分痕癢,甚至手指抓過的地方都會長出新的紅疹,但是發病的過程大都來去如風 - 一般紅疹都會在廿四小時內消退,而且不留痕跡。 有部份急性蕁麻疹的患者會甚至出現血管性水腫而引致眼腫,唇腫,氣管收窄,呼吸困難等,故此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急性蕁麻疹通常病發數周後會痊愈,而慢性則是指症狀反覆維持六星期或以上。急性的蕁麻疹普遍有跡可尋,大部份是因為外在的刺激誘發如:藥物敏感、食物反應(如甲殻海鮮和堅果類食物屬高危)、蚊叮蟲咬或感染,但要留意的是有超過一半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不過由於症狀會在受到刺激後一至兩小時出現,所以誘發原較容易被發現,從而可以避免。 西醫治療蕁麻疹最有效治療方法是服用抗組織胺類藥物。而在中醫看來,蕁麻疹主要分為個證型: 風熱證。風熱證的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或伴有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多見於急性。臨床上可用趙炳南的荊芥方, 荊芥方有荊芥,防風,僵蠶,蟬蛻,浮萍,薄荷,金銀花等等辛涼疏風等藥物。或可用消風散。消風散中有荊芥,防風,蟬蛻,火麻仁,苦參,蒼朮,知母,石膏等藥物。 風寒證。風寒證的風團多為白色,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多見於慢性。臨床上可用桂枝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血虛風燥證。此證風團反復發作,遷延月久,午後或夜間加劇。治法應養血祛風潤燥,可用當歸飲子加減,方中有四物湯,加黃芪,何首烏,荊芥防風等。正可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胃腸濕熱證。通常風團色紅成片,發疹的同時伴有脘腹痛,惡心嘔吐,大便秘結或腹瀉,用防風通聖散加減,有防風、荊芥、連翹、薄荷、白芍、白術、梔子、大黃、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甘草。 肝鬱化火證。皮疹每遇情緒不舒時發作,色紅,發疹時伴有口苦、眼乾咽乾、胃口不佳、心煩不寧,如女性患者則容易出現經前或經行乳房脹痛,舌質紅,苔淡黃,脈弦數。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梔子、赤芍、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珍珠母等藥物。 除此之外,患者平日應記錄自己的飲食習慣,注意觀察過敏原,濕熱性質的水果例如榴蓮,芒果,菠蘿,荔枝龍眼等,鵝肉,牛肉,以及會令神經興奮的奶茶,咖啡,茶均應忌口。 除了戒口以外,還需注意︰ 1. 避免接觸致敏的物質如花粉、動物皮毛、護膚品等。 2. 注意氣溫變化,自我調攝寒溫。雖然夏天氣候炎熱,但亦應隨身帶一件外套,當進入冷氣地方時,皮毛容易受寒吹風,不要等到起雞皮疙瘩才保暖。 3. 加強身體鍛鍊,適量的運動可促進氣血運行,身體健康,才能抵禦風寒侵襲。 4. 避免長時間日光照射 5. 恆常保持心境開朗,使情志舒暢,肝氣順達。 # 蕁麻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張錫純應用山藥牛蒡子配伍
中藥|中醫 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張錫純多次使用山藥牛蒡子的配伍。本書中所載內服方劑有180餘方,當中48 方運用山藥, 18方運用用牛蒡子,其中12方中使用了山藥配牛蒡子的配伍。在資生湯、醴泉飲、參麥湯、沃雪湯、薯蕷納氣湯、滋培湯、清降湯、保元寒降湯、保元清降湯、燮理湯、澄化湯、加味越婢加半夏湯等方中均有山藥配牛蒡子。 山藥配伍牛蒡子作用有二,其作用一是滋陰降肺以定喘嗽,蘊含補瀉並舉,動靜結合之深意。方如薯蕷納氣湯、滋培湯、沃雪湯、資生湯、參麥湯等都採取了這種配伍法。張氏在醴泉飲方後曰︰「牛蒡子與山藥並用,最善止嗽。」;資生湯方後曰︰「牛蒡子體滑氣香,能潤肺又能利肺,牛蒡子與山藥、玄參並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在參麥湯方後曰︰「牛蒡子之滑利,山藥、人參、麥冬等藥多服久服,或有壅滯,牛蒡子之滑利,實又可以相濟,且降肺氣之逆」;在滋培湯方後日︰「方中之赭石、陳皮、牛蒡是也。且此數藥之性,皆能清痰涎利肺氣,與山藥、玄參並用,又為養肺止嗽之要品也。」 作用二是滋陰降胃以止吐衄,方如清降湯、保元清降湯、保元寒降湯等,方中均用山藥配伍牛蒡子,取牛蒡子性降以降泄胃熱,山藥補益滋陰以潤燥,用於治療胃熱熾盛、氣逆上沖、兼有陰傷之吐衄等。 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胃、肺、腎經,本品質潤液濃,不熱不燥,補而不膩,作用和緩,為一味平補之藥。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作用。牛蒡子味辛、苦、寒。歸肺、胃經,有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散腫的作用。山藥以補為主,牛蒡子以清為要,二藥伍用,一補一清,清補兼行,清化痰濁不傷正,補益之中不滯痰,能補腎健脾,宣肺止咳,祛痰降氣。 # 中藥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風濕唔止風同濕
風濕|中醫 今個盛夏多風多雨,發生了世紀暴雨,除了影響地區水利情況,更不少患者的舊毛病頻頻而生-風濕病。 風濕在中醫角度而言,一般指出現在關節的病症,包括麻痹,疼痛,腫脹,酸楚,僵硬等等。其病症會受外邪影響,除了“風”,“濕”之外,“寒邪”亦會加重症狀。中醫稱之為“風寒濕痹”。 為何天氣變化會影響人體? 首先說一說溫度。溫度下降使肌肉緊張及收縮、減低延展性,影響血液循環,使關節“不通則痛”,輕則酸楚,重則疼痛。寒冷的天氣也可令我們關節內潤滑液的效果減低,導致關節內可活動的角度變差,屈伸時感到僵硬。 濕度方面,濕度高的時候,其實是大氣壓力的降低,是季候風帶來的現象。低氣壓可能使久久未完全消炎的肌腱韌帶加發腫脹,太腫的話會壓迫感覺神經,誘發麻痹的問題。 有位日本醫師佐藤純曾提出,風濕疼痛可能是因人類的自律神經而產生。我們內耳有一個「氣壓偵測器」,當氣壓、溫度、濕度出現變化時,大腦亦會感受到壓力,繼而刺激自律神經,令身體產生不適,甚至疼痛。 西醫的‘風濕病’範圍不同於中醫。根據‘香港風濕病基金會’,西醫指風濕病包括了類風濕,系統性血管炎,骨枯,乾燥綜合症,皮肌炎,紅斑狼瘡,硬皮病,痛風,銀屑病,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實為多組織/器官疾病,非單指關節。 中西醫治療以上疾病的方法大大不同,在兩方用藥的時候,記得向醫師/醫生說清楚情況,確保能最適當地進行治療。 # 風濕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面癱病案一則
面癱|中醫 初診日期:2023年9月22日。患者男性,25歲,主訴右側口眼歪斜伴右臉疼痛僵硬2周,曾診西醫,現服用抗病毒藥物。9月初曾有重感冒,近期工作勞累,雙耳疼痛,自覺右耳聽力下降,無頭痛頭暈,言語清晰,胃和 ,納眠可,小便黃,大便偏爛日行。怯熱汗多,喜吹空調。脈弦滑脈,舌胖尖紅,苔黃膩。 查體:右側額紋消失,右眼閉合不全,眼裂2毫米。右側鼻唇溝變淺,齜牙時嘴角歪向健側,鼓腮時右側嘴角漏氣,伸舌居中。肢體協調。 中醫診斷:面癱 證型:外感風邪,濕熱阻絡 患者於9月初曾有重感冒,正氣未復,加上工作勞累,休息不足,導致精血不足,脈絡空虛。患者平素惡熱多汗,喜吹空調,汗出當風,風邪入中,阻滯經絡,此為外因。加上患者舌苔黃膩,平素喜生冷,易腹瀉,脾虛困濕,鬱久化熱,濕熱互結,此為內因,兩者相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痺阻經絡,經脈失養,故而面癱。 治療上以拔罐及針灸為主,拔罐的作用是祛風通絡,驅邪外出,活血行滯,使經脈得養。針灸主要以足陽明經為主,輔以手足少陽經。主要使用陽白、下關、頰車、迎香、地倉、翳風等面部穴位,局部刺激,加上合谷、太沖開關通竅,調理臟腑氣血,調暢氣機,扶正祛邪。 經過2次治療後,患者感覺面部僵硬感改善,耳痛減少,餘症同前。到第四診(10月6日),鼻唇溝開始可見,僵硬感持續減少。到第五診(10月10號),鼓腮時不漏氣,眼睛用力時可完全閉合。情況逐步改善。 面癱患者一旦發現,需及早治療,恢復的效果和速度都較好。此外,充足的休息,生活規律,健康飲食亦非常重要。平素需避風寒,調情志,勿過度擔憂。平常可多按摩臉部,多作面部肌肉的運動,有利恢復。如眼睛閉合不全,淚水過多,需戴眼鏡保護。 # 面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中醫 冬三月,我們的養生之道,叫閉藏。 如何去閉藏呢? 根據《黃帝內經》,冬天的時候,外面是天寒地凍,我們要早睡晚起,睡覺的時間要比夏天多,因為收藏,把自己藏起來,入夜了以後要早點睡覺。早上太陽起來的時候再起床。 我們要隨時保持身體上的溫度,不適合出大汗。 不少人爲了出汗,冬天去跑步,這不是養生之道。 另外在哈爾濱、長春,有些人冬天跳到冰水裡面,或者在冰河打個洞,跳下去游水。這個做法好嗎? 中醫理論認為寒極生熱,即寒到極限的時候會產生熱。 冬天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出汗,因為如果你跳到冰水裡面出來會生大熱,會出大汗。 然而,按照名老中醫倪海廈倪老的看法,真正有心臟病的人,反而適合沖凍水涼,因爲其認為心喜冷、喜寒。 心臟病、心臟肥大的病人,早上沖完凍水涼之後,中午胃口就會大開,促進食欲。 為什麼?就是因為寒。 但是,在天氣寒冷的冬天沖凍水涼對剛開始建立此習慣的人來説可能太痛苦,所以可先用自己能接受的最低溫度,習慣後再慢慢降低水溫。 此外,可以嘗試用凍水只沖腳,因為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 我們雖然要用寒水,冷水,但不要用冰水,一般水龍頭打開的冷水去沖腳就可以了,那寒極能夠生熱,剛開始幾秒鐘是最凍的,一兩分鐘後慢慢,越沖是越熱。 同樣的凍水,溫度沒有變,漸漸會覺得無咁凍,然後腳開始熱,部分心臟病病人可以利用這種養藏之道。 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諮詢你的註冊中醫師。 # 冬季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癭病
癭病|中醫 筆者最近接診了兩個肉癭的病人,想借此機會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癭”這個疾病,癭是指頸前部疾患,相當於甲狀腺疾病。《外科正宗》有五癭的記載:“筋骨呈露曰筋癭,赤脈交結曰血癭,皮色不變曰肉癭,隨憂喜消長曰氣癭,堅硬不可移曰石癭,此癭之五名也。”癭的成因主要是正氣不足,外邪入侵致氣滯,血瘀,痰凝相互膠結而成,病程纏綿。 中醫臨床最常接觸到的是氣癭和肉癭的病人,兩者腫塊都按之柔軟,氣癭的腫塊可隨喜怒而消長,受七情影響較大,肉癭的腫塊大小相對固定。前面提到的兩個病人均為肉癭,肉癭是指頸前結喉一側或雙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之團,按之能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發展緩慢。兩個病人都是單側結塊,因為另一側的腫塊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不久另一側又出現腫塊,而甲狀腺功能未見異常,欲保守治療。 第一個病人有輕微喉部阻塞感,四診合參後辨爲肝鬱氣滯,以二陳湯合丹梔逍遙散作主方,加入皂角刺,牡蠣等軟堅散結藥物,服藥後喉部阻塞感消失。第二個病人除頸腫外兼有氣喘問題,辨為正氣不足,本虛標實致痰凝血瘀,故以二陳湯合四君子湯作主方加減治療,兩患者堅持治療中,腫塊均見改善。 如對中醫治療癭病有任何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 癭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淋證
淋證|中醫 淋證是指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西醫學的泌尿科感染的臨床表現與中醫之淋證的證侯有相似之處,兩者可相互參考。由於女性的尿道較短,約5cm,只有男性尿道的1/4長,因此細菌較易入侵及直上膀胱。另外,女性尿道口位於前陰部,鄰近肛門口及陰道口,易被肛門口及陰道口的細菌感染。 常見的病因病機有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毒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導致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淋證。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 肝鬱氣滯,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或氣滯不行,鬱於下焦,致肝氣鬱結,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淋證。治療當以行氣利水為主。 脾腎虧虛,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勞累過度,房室不節,或年老,久病,體弱,皆可致脾腎虧虛。脾虛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腎虛而下元不固,腎失固攝,不能製約脂液,脂液下注,隨尿而出;前者治療以健脾益氣,升清固澀為主。後者治療以滋陰益腎或溫腎固澀為主。 茲錄一醫案如下: 無明顯誘因下小便不利2天,不順暢,量少,頻急感,稍痛無熱,小便淡黃,口乾飲多,納可,大便日一行,質稍爛,眠可,稍惡風寒,咽癢咳嗽。 脈象:脈數,左弦細滯尺弦細,右寸浮弦關浮滑尺弦細滑 舌象:舌暗晦,邊尖暗紅伴朱點,苔根稍膩微黃 此病人的主證為小便不利,量少,頻急感,尿道疼痛,符合淋證的定義。患者病發突然,右寸浮弦,關浮滑,惡風寒,咽癢咳嗽,是風濕外侵,肝腎不足,故外邪直入下焦,肝氣不利,氣不化水而發為淋證。 方以逍遙散加減。 防風10g,法半夏10g,柴胡8g,香附(醋)10g,車前子10g,桂枝6g,苦杏仁10g,當歸9g,黃芩9g,茯苓10g,澤瀉10g,3劑 當歸,柴胡養血疏肝,香附,桂枝溫陽行氣,車前子,黃芩,茯苓,澤瀉清熱利濕。防風,法半夏,苦杏仁祛風化痰止咳。3劑藥後淋證已癒。後以六味地黃丸加減鞏固,並囑其飲食清淡,以防復發。 # 淋證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口氣
口氣|中醫 往日大口氣的人一說話,遭殃的常常是周遭的人,如果面對重要的人或時刻,一旦開口就傳出臭味,再浪漫再熱情的氣氛也能瞬間跌入冰點。然而自從疫情以來,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人前雖不再尷尬,但自己聞著卻有苦自己知,每一次開口也被自己的口氣所熏到,中醫如何可以改善這大口氣呢? 中醫認為口臭多與「熱」有關,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飲食不節,又喜食辛辣刺激之品,導致脾胃積熱,加之工作壓力大,所以口氣重常見於胃火旺盛,腸胃食積,肺胃鬱熱等證型,以下是常見口臭類型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1.胃火旺盛:患者除了口臭外,還伴有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糜爛,或牙齦腫痛,大便結小便黃等症狀,舌紅苔黃等症。由於飲食不規律、喜食辛辣食物,容易導致胃火旺盛,而引發口臭。 建議:日常生活中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以清淡為主,同時通過清降胃火來治療口臭。 桂菊茶 食材:桂花、菊花各6克 做法:開水沖泡,每天一劑分兩三次沖泡飲用 功效:適合胃熱型口臭患者,能芳香清胃 2.腸胃食積:患者口中有酸臭之味,同時伴有脘腹脹滿、噯氣泛酸,由於積食,可導致納差,且有苔厚膩等症。平素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積食而引發口臭,多見於小朋友。 建議:調理好脾胃改善積食,是祛除口臭的治本之法。治療上宜以消食和胃為主。 薄荷茶 食材:薄荷10g,綠茶2g 做法:開水沖泡。 功效:有辛涼,行滯消積的作用,適合口臭並且有食滯腹脹患者服用,胃寒者慎服。 3.肺胃鬱熱:患者除了口臭外,還伴有鼻乾燥、咽紅腫痛,鼻流黃涕、苔少、舌紅等症。由於身體氣機不暢,運化功能失常,導致痰熱內生,鬱於肺胃,引起口臭。 建議:在治療上宜清熱瀉火為主。 生蘆根粥 食材:蘆根30克,大米50克 做法:蘆根洗淨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煮15分鐘,隔渣留汁,加米煮成粥。 功效:清肺熱滌痰。 另外推介簡易除口臭漱口方 藥材:佩蘭、藿香、生甘草、金銀花、薄荷各10克。 用法:用200-300毫升開水沖泡,泡焗並靜待15-20分鐘後,早晚漱口。 # 口氣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三仁湯治療過敏性皮炎病例分享
過敏性皮炎|中醫 三仁湯出自於《溫病條辨》,原方組成為杏仁15g,白蔻仁6g,薏苡仁12g,滑石18g,白通草6g,竹葉6g,半夏15g,厚朴6g。可宣暢氣機,清熱利濕,可靈活治療濕重於熱的病症。 患者,陳女,15歲,初診10月初。主訴:面部皮膚潮紅瘙癢乾燥緊繃半年。現病史:患者自覺食重味精食物後面部皮膚潮紅加重,多次西醫就診,服抗敏感藥後病症反覆難癒,近來嘴角皮膚緊繃乾燥明顯,影響進食,夜間瘙癢明顯,影響睡眠,易眩暈,倦怠,學習壓力大,小便調,大便3日1行質硬。Lmp:9月中,經色鮮紅,無血塊,經行倦怠明顯。舌體稍大尖紅芒刺苔白膩滿布,脈細弱稍數,左關外微弦,右寸稍浮。 診斷:過敏性皮炎。 辨証:脾虛濕困,熱鬱於肺。 治法:益氣健脾,利濕清熱。 方藥:苦杏仁12g 白豆蔻12g 薏苡仁18g 淡竹葉12g 法半夏12g 厚朴12 滑石18g 五指毛桃30g 防風12g 秦艽12g 炙甘草10g白術18g 枳殼12g(5劑) 醫囑:忌生冷、海鮮、甜食、麥皮、竹筍、牛羊鴨鵝乳鴿、香料及味精重的食物。 次診:面部皮膚潮紅大減,嘴角皮膚緊繃乾燥改善,納食正常,大便日1行質調,舌苔白膩改善明顯,舌尖芒刺改善,餘症同前。方藥:前方去滑石,加蟬蛻12g(5 劑) 此患者如今仍在治療中,眩暈,倦怠感改善,偶仍因飲食不慎,皮疹發作,但程度較前輕。 分析:此病例的治療從肺脾入手,用杏仁宣利上焦肺氣,肺主皮毛,又與大腸相表裡,配合厚朴使用,氣行則濕化;白豆蔻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可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滲濕利水而健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法夏化濕降濁,淡竹葉、滑石增強利濕清熱的作用;五指毛桃可健脾益氣,化濕清熱;防風、秦艽可祛風,抗敏;白術、炙甘可補益脾氣;白術配枳殼可行氣通便。次診去滑石,加蟬蛻,加強疏風止癢的功效。 反思:過敏性皮炎的治療與飲食關係密切相關,因此建議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儘量避免進食能引起個體過敏的食物,待疾病完全痊癒後,方可正常飲食。 # 過敏性皮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面癱病案一則
面癱|中醫 梁某,女,43歲,文員。 口角歪斜3天 患者因「口角歪斜3天」求診,刻診面部左側向右歪斜,時左側口角流口水,左側前額紋消失,左眼閉合不全伴流淚,左眼裂擴大,約0.6mm,說話時漏風,喝水時左側口角漏水,左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做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墜及面部歪斜更明顯,伸舌時有向右偏歪,結合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澀,四診合參,辨證當屬中醫「面癱」范疇。 患者中年女性,任職辦公室文員,近期工作過度勞累致體質虛弱,加之辦公室長期開空調,致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寒邪凝滯,痹阻經絡氣血,經筋功能失調,肌肉失於約束,發為本病,辨證當屬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兼風寒證。治法上以活氣血,通經絡為主。 針灸治療: 選經: 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少陽三焦經為輔。 主穴: 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迎香、顴髎、地倉、承漿、承泣、頰車、下關、牽正、完骨(均左側)、風池(雙)、翳風。 輔助穴: 合谷(雙)、太沖(雙)。 方義: 陽白、攢竹、魚腰、絲竹空、迎香、顴髎、地倉、承漿、承泣、頰車、下關、牽正、完骨(均左側)均局部取穴,疏調面部經筋,血通脈;患者因過度勞累,陽經陽氣偏虛,寒之邪乘虛而入,太陽經氣不輰,取風池、翳風以袪風散寒;合谷為循經遠部選穴,「面口合谷收之意」,「太沖瀉口喎於立正」與合谷相配,則氣血雙調、升降相因,通經活絡之力大增。 操作方法: 患者處於急性期,面部手法宜輕,針刺宜淺,取穴宜少,每次選取患側4~5穴,肢體遠端穴手法宜重。<<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有穴位相應三十七穴中:「風池應合谷,翳風應合谷」,故先針翳風、風池,後針合谷以加強袪除頭面部風邪的力量;翳風直刺0.8~1寸,以耳後酸脹,可擴散至舌前部及半側面部為度,風池穴向對側眼部目內眥方向刺入0.5~1寸,不可深刺,用瀉法;太沖直刺0.5~1寸,用瀉法;留針30分鐘,患者面部加照電磁燈,注意電磁燈與面部要保持適當距離,以免灼傷患者。2-3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 其他療法: 患者面頰部閃罐法 囑患者做抬、鼓氣等動作,常規清潔消毒後,用細玻璃罐在患側面頰部進行閃罐治療,以局部皮膚微紅度,隔1-2日1次,每次5分鐘。 調攝: 注意休息,減少戶外活動,減少光源刺激,如電腦、電視、正午太陽。保持眼部清潔,可用眼罩蓋住左眼或塗抹眼藥水。 注意食物的冷熱,服者在服藥期忌辛辣刺激食物,如酒、蒜、辣椒、等,又要避免食用堅硬的食物;儘量將食物在右側舌後方,細嚼慢咽,注意飯後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可對左側面部進行熱敷,每晚3~4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勿用冷水洗面,天冷或空調環下要避免面部吹風。 配合每天堅持自行局部按摩。進行面肌肌力訓練運動,訓練表情肌,如做睜眼、皺額、吸吮、開口笑、提嘴角、吹口哨、撅嘴唇、拉下頜等動作,每次20分鐘,每天1次。 # 面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心悸
心悸|中醫 心悸,為一個人感覺到心臟在跳動的病症,一般分為驚悸和怔忡兩種。前者多因驚恐、惱怒所誘發,全身情況較好,病情較輕,病程較短;後者無受驚誘因下而自覺心悸不安,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重,病程較長。 心悸辨證,首先應注意辨別虛實。一般以虛證為主,實證較為少見,但常因內虛而復加外因誘發,出現虛實並見之證。治療一般多以補虛為主,祛邪為輔。虛證以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為主,並可加寧心安神之藥;實證則以清火化痰,行瘀鎮驚為主。 虛證: 心陽不振︰心悸氣短,疲倦乏力,胸悶,入夜加重,惡寒肢冷喜溫,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不實,脈沉緩弱或結代,舌質淡或紫暗,苔白濕潤。治法:宜溫補心陽,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心血虛︰心悸怔忡,面色不華,心煩不寐,手足乏力,精神不振,唇淡爪白,常伴見心煩易驚、失眠健忘、眩暈,脈細弱,舌質淡,苔白薄。一般由於陰血化生之源不足,或續發於失血之後(如產後失血過多,崩漏,外傷出血等),亦可由於過度勞神,以致營血虧虛,陰精暗耗所引起。治法:宜養心益血,安神定志,方用歸脾湯。 心陰不足︰心悸煩躁,頭暈目眩,顴紅耳鳴,口乾咽癢,失眠多夢,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脈細數,舌質紅少津,少苔或光剝。宜滋陰降火,寧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 實證: 心血瘀阻︰心悸短氣,胸悶脅痛,重則痛引肩臂,面唇紫暗,四肢逆冷,口乾咽燥,脈澀結代,舌質青,或見瘀點,或紫絳,苔白或黃。其因多由心氣虛或心陽虛,血運無力所致。或七情過激,勞累受寒,以致血脈阻滯而形成心血瘀阻。治宜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血府逐瘀湯。 痰火擾心︰心悸煩躁,口舌糜爛疼痛,口苦咽乾,頭暈失眠,或吐血、衄血,脈滑數,或弦數,舌尖紅,舌苔黃或黃膩。其因多見於情志之火內發,或六淫化火內鬱,或因過食辛辣,過服溫補藥物所致。治宜清熱豁痰,寧心安神,方用溫膽湯。 心悸患者應戒咖啡、奶茶,生活作息規律,不宜過度操勞,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 心悸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抑鬱症|中醫 香港學生懷疑自殺個案不斷湧現,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指由今年7月至10月30日,在短短4個月內,已有23名19歲或以下青少年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當中最大困擾來源是學業問題,其次還有感情及家庭問題。面對社會如此的氣氛, 這次想談談中醫如何處理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分躁鬱症與抑鬱症兩種類型,其中以抑鬱症為多見,屬於中醫“鬱證”範疇。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情感低落,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等症狀,早期患者可有焦慮、遇事緊張,煩躁不安,心煩意亂,驚悸不寧,失眠健忘、腸胃功能減弱等表現。 中醫認為臟腑功能失調,既能導致氣滯、血瘀、火郁、痰結的標實,也可出現心陰虧虛、脾胃氣虛、肝腎不足等的本虛。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患者由於長期精神抑鬱,腦部血液循環不好,供氧不足,故中樞神經興奮性不夠,導致人體生命力低下,出現消化不良、厭食、性慾低下、記憶力減退、情緒低落等生命力低下的身心症狀。 中醫心理治療情志疾病,其理論的基本原則主要是重視整體性,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互相協調和統一,治療疾病時是「心身並治」、「心身並調」。通過舒緩抑鬱等各種不良的情緒來調理臟腑氣機,整合機體的各項功能,使之互相平衡協調,消除內在的功能紊亂和失衡狀態,並配合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辨證施治使五臟六腑功能恢復,較好地治療心理和軀體疾病。 中醫針灸對於一些突出的心理和生理病症,例如多夢失眠、注意渙散、眩暈頭痛、胸悶心悸和腰痠乏力等,效果顯著,針灸可在某些經絡穴位上(例如內關、神門、印堂、百会、內關、神門、膻中、三陰交等) 。 中藥治療原則以疏肝解鬱, 鎮靜寧心安神,方如逍遙散、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清心滌痰湯等。 另外配合改善生活習慣,例如適當運動可釋放安多酚產生愉悅感;氣功、靜觀和瑜珈等鍛煉方法可使陰陽平衡,情志剛柔相濟,達到修身養性和形神共養的效果,可用以治療心身疾病,並且能夠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質和體能素質。 #抑鬱症 #針灸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