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tems
I'm a title. Click here to edit me.

更年期調護養生法
更年期|中醫 婦女在45~50歲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機能從成熟到衰退的一個轉變時期,亦是從生育機能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的過渡時期。由於腎氣漸衰,衝任二脈虛憊,可致陰陽失調,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憂鬱,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症,稱為更年期綜合徵,輕重因人而異。如果調攝適當,可避免或減輕更年期間不適的症狀。更年們的婦女可以從情緒、飲食、日常起居等方面調節養生。 1、自我穩定情緒 更年期婦女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和無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與親朋傾訴宣洩。建議可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選擇適當的方式怡情養性。要保持樂觀情緒,胸懷開闊,樹立信心,度過短暫的更年期。 2、飲食調養 更年期婦女的飲食營養和調節重點是顧護脾腎、充養腎氣,調節恰當可以從根本上預防或調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亂。更年期婦女其腎氣衰,天癸將竭,月經頻繁,經血量多,經期延長,往往容易出現貧血,建議選擇食雞蛋、動物內臟、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番茄,桃、橘等綠葉蔬菜和水果糾正貧血。患有陰虛陽亢型的高血壓患者,可攝食粗糧(小米、玉米渣、麥片等)、蘑菇、香菇、芹菜、蘋果、山楂、酸棗、桑椹、綠葉茶等以降壓安神,應當少吃鹽,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濃茶、胡椒等。平時可選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補腎食品。 3、勞逸結合 更年期婦女應注重勞逸結合,指在勞動和休息中取得平衡。過分貪睡反而導致懶散萎靡,不利於健康。在身體狀況良好時,可從事正常的工作,還可多做散步等運動量不大的體育活動和力所能及的勞動,以調節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注意避免體重過度增加。 4、定期做好身體檢查 對於更年期綜合徵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飲食、起居、勞逸外,適當的中醫調理是必要的,有助改善不適的症狀。女性更年期常出現月經紊亂,同時是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好發年齡,若出現月經來潮持續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經過多而引起貧血趨勢時,則需就醫診治。若絕經後陰道出血或白帶增多,應及時就診做有關檢查,及時處理。在更年期階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體檢,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更年期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秋冬養生
養生|中醫 近日天氣開始轉變﹐天氣不單變冷﹐亦變得乾燥。這個時候皮膚乾燥就成為大家注重的問題﹐究竟中醫如何看待和調理皮膚乾燥呢? 1. 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中醫提倡“治未病”﹐即重視預防﹐力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層次。在進入秋冬後出現皮膚輕度乾燥時﹐就應該注意皮膚的基礎保濕﹐適當選用潤膚霜﹑潤唇膏﹐緩解因水分丟失導致的皮膚﹑口唇乾燥﹐保持皮膚屏障功能的正常發揮。如果出現皮膚異常乾燥﹐一定不能忽視內在隱匿性疾病的發生﹐如糖尿病﹑貧血等﹐需要儘早發現並治療﹐此外各類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也需要及時的治療以免延誤。 2. 對證施治﹐調理有度 中醫臨床上將病理性皮膚燥症分為風熱肺燥﹑濕熱中阻﹑陰虛津虧﹑氣陰兩虛等證型﹐冬季單純性的皮膚乾燥多因陰虛津虧為主。應採用滋補肝腎﹑養陰生津﹑益氣健脾等治法﹐達到防治皮膚乾燥。老年人可適當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腎之陰;脾虛體弱的女性可服用歸脾丸或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以助後天脾胃生化氣血津液之源;因飲食肥甘辛辣之品導致濕熱中阻的男性可佐服龍膽瀉肝丸或三仁湯﹐以除中焦濕熱以利氣血津液疏布。 3. 飲食規律﹐藥食同源 秋冬燥邪較甚﹐飲食不宜溫燥﹐忌辛辣酒食﹐建議多吃清潤﹐滋補的食品﹐水果蔬菜﹐如梨﹑銀耳﹑薺菜﹑蓮藕﹑木耳﹑莧菜﹑胡蘿蔔﹑紅薯等。老年人肝腎不足﹑陰血虧虛宜“滋肝腎之陰,潤肺胃之燥”﹐可多食芝麻﹑核桃﹑蜂蜜﹑杏仁﹑甘蔗等食物。秋冬防治皮膚乾燥的藥粥或藥膳﹐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4. 適量運動﹐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這對指導秋冬皮膚乾燥的生活調理有重大的意義﹐從起居上講一定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秋冬應顧護脾胃﹐調養營陰﹐起居規律﹐不妄作勞﹐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適量運動﹐可選擇散步或慢跑等﹐使皮膚微微汗出為度。選擇棉質內衣﹐不宜頻繁洗浴﹐忌熱水燙洗。心理上面要舒緩不良情緒﹐不宜急躁動怒﹐保持平和心態。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為什麼肌肉疼痛很難好?
痛症|中醫 經常有肌肉疼痛的病人問我為何他的痛症很難好,答案其實很簡單。身體內每天都上演著損傷與康復的競賽,康復比損傷快病情就會好轉;損傷比康復快病情就會惡化;損傷和康復同等速度地進行時病情就會反反覆覆或停滯不前。理論上,身體有自愈機制,例如肌肉疲勞酸痛,正常情況下過一兩天自然會好,所以當痛症持續發生,就說明了損傷已經超出了身體自愈能應付的程度了。如果接受適當治療後情況仍然未見改善,說明了損傷可能是持續發生並抵消了治療及自癒效果。所以要治好痛症,除了要接受治療外,還要知道如何停止或減輕損傷!就好比累積財富一樣,光開源是不夠的,還要節流! 問題來了,為什麼治療期間損傷還會持續發生?知道損傷的原因才能避免嘛。自主活動引起的肌肉損傷不外乎是兩大類。第一類是急性損傷,由肌肉過急、力度過猛、或幅度過大的拉扯、收縮、旋轉等動作造成,因為是一次性的損傷,所以基本上只要不涉及嚴重如撕裂或斷裂等情況,只要有足夠休息及避免再次受傷,急性損傷帶來的疼痛是應該可以逐步減輕的。而第二類損傷,是慢性勞損。慢性勞損主要包括慢性過度負荷(如學童書包過重問題)導致的肌肉疼痛;高度重覆性動作(如工場作業)導致的肌肉疲勞;以及靜力平衡(如長時間維持特定姿勢)導致的肌肉疲勞。個別情況的勞損甚至可以由超過一種因素複合產生,如去健身房時,過度鍛煉單一組肌肉,使該組肌肉相對發達,導致該組肌肉的拮抗肌長遠處於慢性勞損(靜力平衡+慢性過度負荷)。肌肉疲勞時會導致局部循環障礙,供血不足,繼而發生炎症、黏連及進一步繃緊,檢查時可觸及繃緊肌束和發現壓痛點。因為這些導致肌肉勞損的情況持續存在,相關的痛症也就更加難痊癒。當中以姿勢不良問題尤為常見,因為姿勢不良不一定有職業性,而且患者多數已成習慣,亦不一定會察覺到姿勢與痛症的關係。如涉及睡姿不良的話,患者入睡後亦難以自主改變姿勢。 另外,尚有一大堆與損傷本身無關的內外因素阻礙痛症康復的進程。內因為體內因素,如患者素氣血兩虛,陽氣不足;或肝鬱氣滯,血行不暢;或脾胃虛寒,痰濕瘀阻,康復自然較慢。外因如勞損部位遇風、受寒或冒雨;或使用錯誤治療方法如冰敷慢性勞損部位,令風寒濕邪侵入肌膚筋肉,痹阻經絡,導致氣血更加不通,也可以導致痛症遷延不愈或加重。 可見對於肌肉痛症,單單接受治療是不足夠的。為免過於複雜,本文尚且已經省略了很多其他肌肉痛的原因如脊椎及神經根問題、內分泌問題、臟腑功能失調、藥物原因等等。如有長期肌肉疼痛或反覆發作的情況,最好還是請教一下註冊醫師,找出問題根源方是上策。 #痛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關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多樣,主要與防禦機制減弱有關,其中包括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等。目前本病主要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大臨床類型。 本病以燒心、反酸、胸骨後灼痛、咽喉不適、口苦、噯氣、反胃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中醫“吐酸”、“嘔苦”、“吞酸”、“嘈雜”、“食管癉”範疇。感受外邪、寒熱客胃;情志不遂、思慮太過;飲食不節、煙酒無度;素罹膽病、膽邪犯胃以及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等是主要的病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機,肝膽失於疏泄、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肺失宣肅、胃氣上逆,上犯食管,形成本病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稟賦不足、脾胃虛弱為胃食管反流病發病基礎,土虛木乘或木鬱土壅,致木氣恣橫無制,肝木乘克脾土,膽木逆克胃土,導致肝胃、肝脾或膽胃不和;氣鬱日久,化火生酸,肝膽邪熱犯及脾胃,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以致胃氣挾火熱上逆;肝火上炎侮肺,克伐肺金,消灼津液,肺失肅降而咳逆上氣,氣機不利,痰氣鬱阻胸膈;病程日久,氣病及血,則因虛致瘀或氣滯血瘀。臨證治療以暢達氣機為要,依病情分別施以疏肝泄熱、和胃降逆、理氣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濕;兼見虛證,辨明氣血陰陽,補而不滯。 中醫對本病大致有以下6種辨證分型: 1. 肝胃鬱熱證 證侯:燒心,反酸,胸骨後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脹滿,噯氣或反食,易怒,易饑。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疏肝泄熱,和胃降逆。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 2. 膽熱犯胃證 證侯:口苦咽乾,燒心,脅肋脹痛,胸背痛,反酸,噯氣或反食,心煩失眠,易饑。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化膽熱,降氣和胃。 方藥︰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 3. 氣鬱痰阻證 證侯:咽喉不適如有痰梗,胸膺不適,噯氣或反流,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半夜嗆咳。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開鬱化痰,降氣和胃。 方藥︰半夏厚樸湯加減。 4. 瘀血阻絡證 證侯:胸骨後灼痛或刺痛,後背痛,嘔血或黑便,燒心,反酸,噯氣或反食,胃脘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5. 中虛氣逆證 證侯:反酸或泛吐清水,噯氣或反流,胃脘隱痛,胃痞脹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藥︰旋覆代赭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6. 脾虛濕熱證 證侯:餐後反酸,飽脹,胃脘灼痛,胸悶不舒,不欲飲食,身倦乏力,大便溏滯。舌淡或紅,苔薄黃膩,脈細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健脾和胃。 方藥︰黃連湯加減。 另外針灸是治療本病的非藥物療法之一,常用穴位:實證用內關、足三里、中脘;虛證用脾俞、胃俞、腎俞、膻中、曲池、合谷、太沖、天樞、關元、三陰交等,以瀉法和平補平瀉為主。 胃食管反流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所以保持心情舒暢尤為重要。對於肥胖的患者,要控制飲食,平衡營養,儘快減輕體重。減少高脂肪膳食的攝入,因高脂肪食物可促進小腸黏膜釋放膽囊收縮素,從而降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使胃內容物易反流。忌食咖啡、朱古力、薄荷等食物,因其可以減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禁煙酒。長期大量攝入酒精,可引起“酒精性”食管炎,吸煙也可能降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避免進食過冷、過熱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症狀加重,導致病情反復。避免短時間內快速食入大量液體食物。由於反流易發生在夜間,睡眠時應抬高床頭(約15-20CM)。睡前不進食,晚餐與入睡的間隔不得少於3小時,以減少夜間食物刺激泌酸。每餐後讓患者處於直立位或餐後散步,借助重力促進食物排空,避免劇烈運動。 #胃食管反流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鬱到病
鬱証|中醫 因為疫情的影響下,大部分人的生活受到了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問題困擾自己或身邊的人:如工作,健康等問題,不能出外社交,鍛鍊等等。 有些人會覺得焦慮,有些人則感到擔憂.因此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同人的情緒會受到影響,輕則覺得屈悶,重則有機會患上情緒病.雖然部分情緒病患者會就診與西醫,服用不同的精神科藥物,但往往未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或有一定的副作用,從而希望中醫可以減輕副作用或調理身體。 首先,情緒病屬於中醫的鬱証,而鬱証則分為虛實,不同的証型的主要症狀都不一樣。 實証有三個証型: 1.肝氣鬱結:表現為情緒較抑鬱,伴有胸悶腹脹;噯氣或矢氣後則舒 2.氣鬱化火:表現為情緒較急燥,伴有口苦口乾,生氣時容易面紅耳赤 3.氣滯痰鬱:表現為大多自覺咽喉有痰,難以咯出,但不影響飲食 虛証則分為: 1.心脾兩虛:表現為心悸並且容易受嚇驚慌,伴失眠多夢,面色蒼白,飲食不振 2.憂鬱傷神:表現為情緒低落,容易焦慮,伴有心悸 3.陰虛火旺:表現為心悸失眠,心煩易怒 臨床上根據四診合參,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去採取最適合的治療.針對患者的情況,既可減輕患者的不適,又可改善患者體質,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雖然用藥可以減輕患者的不適,但患者本身亦要根據病因去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如工作壓力引起的應要考慮減輕工作壓力;容易生氣,焦慮的則要調攝自己的情志;另外平日則應勤加鍛鍊,有空時則多與大自然接觸.否則即使藥效有多好,患者自己不去調節,則容易複發。 最後提醒一點,在服用中藥期間,如正在服用其他西藥,切記不能胡亂自行停藥,否則可能本末倒置,加重病情.不論中藥或西藥,都必須按照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才能取得最好的療效。 #鬱証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思想之患
科普|中醫 「思想之患」四字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開首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該篇重點論述古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如何透過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的節制,以保養個人的精氣,從而達致延年益壽的效果,盡享上天賦予的生命長度。其中最後一段提到,若要健康長壽,當「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反觀臨床,因情志致病的病人佔了十之七八,而當中大部份都是思慮太過的緣故。 「思」是人的五志之一,於五行屬土,與脾胃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明確提到「思傷脾」,所指的是當人過度思慮的時候,就會使脾胃功能受損。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其正常生理功能是要為我們腐熟水谷,從而化生精氣以供養其他臟腑及四肢百骸。當脾胃功能受損時,消化能力就會下降,繼而出現胃口減弱、胃脹、噯氣、反酸、噁心、嘔吐、腹痛、泄瀉等一系列胃腸道的症狀。 典型例子如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泄瀉便爛、便前腹痛、一日數次,每於生活壓力大或情志不暢時加重,嚴重者更會因經常要跑廁所而影響工作表現及日常生活。但是,因為西醫目前仍未能發現此病的確切成因,而中醫理論又有待普及,故患者往往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希望上述的解釋能為這類患者提供適時的協助,以避免不當的誤會及標籤。 #科普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淺談香港人為何「濕氣重」?
科普|中醫 第一是外在的濕氣(外濕),與周遭環境有關,香港屬沿海地區,海洋濕氣隨海風飄來使周遭環境濕度高,春夏更甚,而外在的濕氣會影響人體使內在的濕氣加重。 第二是內在的濕氣(內濕),主要與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有關。舉例中午大多數人少不免到茶餐廳吃中午飯,一般會配個凍飲,如:凍奶茶,凍檸茶。中醫認為寒涼傷脾胃,過甜的飲料也傷脾胃。脾主運化水濕,過多生冷寒濕甜膩之品使脾胃功能受損,故脾胃運化無權,濕氣由生。 濕氣內困,使人倦怠乏力,做事提不起勁。濕重還會導致大便不調、肥胖、濕疹、關節炎等等問題,故香港人須多加留意處處顧護脾胃,注意飲食盡量避免寒涼生冷甜膩之品才是養生之道。 #科普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麻痹震顫的體會
顫証|中醫 筆者曾以” 補腎填精法論治帕金遜病”為題撰文,淺談中醫治療帕金遜病。然而帕金遜病亦屬中醫顫証範疇,而今次探討的麻痹震顫則內客更廣。 震顫麻痹屬於祖國醫學中的“顫証” 範疇 , 又稱為“內風” 、“振掉”、“顫振”。臨床上表現可見肢體震顫、肌張力強直、運動遲緩、步伐緩慢等,嚴重者甚至有記憶障礙和癡呆等症狀。此病與西醫的某些椎體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緩動症及帕金森病等相類似。本病以老年人多見,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男性稍高於女性。 中醫震顫麻痹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記載: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因此根據五行學說之演說,認為風勝所引起的顫振,此與肝臟有密切關係。 此外,《素問》中又有:“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若年事漸高,或勞倦太過,以致腎中之精血虛虧,失以滋養之職,無以濡養肝木;由此可知,本病多是源於肝腎虧虛。 再者,病人體虛無以濡養筋脈;或氣血不足,難以溫養筋脈;或久病人絡,瘀血內阻,而本病病程較長,病情複雜,病位在肝,涉及到脾,而脾虛生痰,因此年老病人多發展為癡呆症。 由此可見,本病之病機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又以風、火、痰、瘀為標。 中醫治療震顫麻痹 對應上述病機,中醫在臨床治療上多用平肝熄風,健脾益腎,化痰散瘀等治療方法。 其中,中醫理論有肝藏血,腎藏精,精聚為髓,精髓化生為血,精血本同源而異形,同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然精血互生則是肝腎同源的基礎,肝腎在生理上密切相關,故在病理上可肝腎同治,以達到益腎養肝的目的。另外,在脾腎之關系而言,脾為後天之本,是精血生化之源,而先天之腎要依靠脾來供養,方能充盛,先天之精賴後天補養,而脾胃為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因此臨床治療上有“補後天以實先天”之說。 此外,本病臨床上多見於本虛標實,其中以痰瘀互結為本病最為多見的病理產物。痰濕內阻則見眩暈,瘀血阻絡則肢體麻痺。因此臨床用藥時除了多選用補益肝脾腎三臟之方劑之外,尤會選用化痰散結,祛瘀通絡之法,以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果。 #顫証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調理脾胃亦需養陰
脾胃病|中醫 是否有經常聽聞一些中醫關於脾胃的療法,例如“溫陽健脾、健脾化濕、疏肝健脾、健脾益氣、健脾止瀉”等等。中醫發展千年,健脾的方法琳琳種種。我在放工時中意逛藥店,發現香港健脾的中成藥十分之多,常見種類有健脾丸,人參健脾丸、香砂六君丸、健脾化濕方、理中丸。其中成分各異,功效亦各不相同。例如經典處方“理中丸”中包含黨參、白朮、乾薑、甘草等藥物,藥性偏向溫熱。 脾在五行屬土,脾為陰土,喜歡燥,惡濕,使用溫燥之藥物是有其道理。翻閱近代醫書,書上多重視描繪其脾陽虛損的一面,如脾腎陽虛、脾陽虛衰等等。醫師在治療脾胃病時,往往會重脾陽而少顧慮脾陰,如考慮滋陰,往往都會從胃陰方向入手。 中醫古籍《 皇帝內經》 對脾陰虛的直接論述不多,名醫李東垣《脾胃論》一書中也精于論述脾陽而略于脾陰。治療上中焦虛損不運之證時候,所以醫師常從溫補脾陽方向入手。 其實健運脾陽,都要考慮脾陰的不足。陰陽就如同路邊的樹木一樣,太陽提供的陽氣足夠,樹木就可以生長繁茂,繁茂的樹木有賴水液的灌溉,水液屬陰,因為太陽陽氣的蒸發升騰,而運化到樹木的每片葉絡,濡養樹木。如果陽氣過旺,陰液不足,樹木好快會就乾裂枯萎。單依靠脾陽運動,不得脾氣之陰的濡潤 ,則運轉難以長久,容易復發。 名醫唐容川亦曰: “ 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 , 水谷仍不化也。 ”所以我在調理脾胃的時候,除考慮陽虛不運外,滋補脾陰以濡養消谷也是重要一環。 講左咁多,究竟可以選用什麼藥物呢?我覺得不妨可以考慮運用經方“小建中湯”,其中白芍,除滋陰外亦有陰中求陽之意,其中貽糖或可以選用麥芽取代。亦可在其他藥物中選用滋陰藥味。所謂“脾欲甘”、“ 五味入口, 甘先入脾” , “ 欲令脾實…宜甘宜淡也。” 說明甘淡是治脾之主味, 清代名醫張錫純曰: “ 淡味之品善能養脾陰也。” 故常用藥物如山藥、蓮子肉、扁豆、薏苡仁等甘淡之品可以多選用。平時在煲湯的時候可以加入,五穀多屬甘淡的食品,所以脾胃比較差,消化不好的朋友就盡量不要戒食碳水,每餐都食用一定的粗糧,切勿只食素菜水果,只有脾胃運化健康,身體五臟平衡,先可以更好地減磅。 #脾胃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尿頻病案兩則分享
尿頻|中醫 最近天氣轉涼,相信大家排尿次數都會增多,甚至出現尿頻問題。正常人體每天排尿5-6次,若多於8次則屬尿頻。接下來分享2個治療尿頻的案例。 有一名男性病人,65歲,深受尿頻問題困擾。他是一名小巴司機,駕駛約二十分鐘的短途車,每次來回,必定要上廁所排尿,排尿間隔小於1小時。這情況已困擾他多年,近半年更續漸加重,曾因為塞車直接在司機座上失禁瀨尿。為此求診西醫,泌尿科診斷為前列腺腫大,服藥一月多未見明顯改善,轉求診中醫。 初診時自訴排尿約半小時1次,夜尿5-6次,雙下肢酸軟無力,腰痛膝痛,脈沉滑。典型的腎陽虧虛,這種病人有個特別的症狀,夜晚口乾,甚者睡覺時會乾醒,飲水亦難解其渴,徒增加夜尿,一夜不得安寧。 腎陽就像身體底下一把火,能把下部的水燒開化作蒸氣滋養上部。當火勢轉弱,不能用把水燒熱,上部得不到蒸氣滋潤,下部又冷水太多,就會出現上有口乾,下排尿多的情況。 上證處方金匱腎氣丸,加菟絲子、金櫻子、獨活、杜仲等溫陽補腎,服藥一週後,排尿次數大減,約1小時一次,夜尿3次,腰膝酸軟疼痛減。持續服藥1月後,排尿約2小時一次,夜尿1-2次,餘症全愈,甚至自行停服了前列腺藥。 另一名病人,55歲的女士,尿頻難忍,甫覺急尿即需奔向廁所,否則隨時遺出,故養成每小時排尿的習慣。細問之下食慾不佳,疲乏欲睡,不常運動。脈象沉濡細。是脾腎兩虛之狀。 脾主肌肉,脾氣虛弱時,身體各肌肉不能充實,舉手投足亦易疲乏無力,忍尿用的膀胱括約肌亦一樣未能充實,故尿難忍,稍急則需解。這種情況若怠於治療,有機會慢慢發展成陰道脫出、肛門脫出等脾虛重症。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大補脾氣,固尿止遺,服5劑後諸症改善。更服2週,尿次減少,亦再無急奔廁所的情況,胃口、精神亦得到改善。 雖然服藥療效良好,但亦不能疏忽生活細節,要嚴戒生冷凍飲,保護脾腎。 #尿頻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哈利簡尼」是治療骨刺的口訣?
骨刺|中醫 效力英超熱刺的哈利簡尼(Harry Kane),除了是隊中救星之外,他名字亦暗藏住著醫骨刺的玄機。 醫病之先,要先知病。骨刺其實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當局部骨骼長期受壓時,該部位處於相對高壓,繼而會產生炎症,然後局部受壓的骨骼會建立更多的鈣,形成骨質增生,即大家都聽聞過的骨刺。 哈利簡尼球技了得,但,他與骨刺又有何關係?治療骨刺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着手:Kidney(K), Acupuncture(A), Nutrition(N), Exercise(E),加起來就是KANE,即時他的名字。以下會逐一講解: Kidney - <<黃帝內經>>提及「腎主骨」。骨頭出現問題,反映腎氣不足,所以治療骨刺,養腎是很重要。然而, 大眾普遍只會會着眼於「食咩嘢個腎好」,然後就搜羅到由廉價的黑豆合桃黑芝麻,到十分昂貴的野生蟲草野生靈芝。的而且確,進食上述食材藥材是有對改善腎氣有幫助,但實際上大家更多忽略了養腎的其他方面。 首先,脾胃的調養好重要,脾胃作為後天氣血來源,若然一差,累及氣血生成,身體會容易出現「入不敷支」的狀態,然後要透支先天腎氣「還債」,久而久之,腎氣會積弱,變成腎虛。正因如此,大家平日要少食生冷、味道濃厚、肥膩的飲食,並要按時定量進食,揀選合時令的食材,養好脾胃,腎氣充足,自然就可以避免「入不敷支」的發生。 另外,一些會透支腎氣的行為亦要加以控制節制,例如捱夜、長期情緒不佳、性生活太頻繁等等。 Acupuncture - 針對局部骨骼長期受壓的部份,針灸可以有效舒緩炎症,改善血液循環,鬆解肌群繃緊狀態,從而達致減壓效果。同時,針對已繃緊,但尚未形成骨刺的部位,針灸亦有一定預防骨刺形成的效果。部份病人更可配合推拿正骨手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舒緩局部壓力,改善肌群柔軟度,從而分擔局部骨骼承受的壓力,改善症狀。 Nutrition - 若然病人本身是重磅的話,就真的要下決心去控制體重,從而減少關節骨骼的壓力負荷,所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食物要戒口。營養方面,深綠色蔬菜含有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維他命B、鈣質,對控制炎症、抗氧化、減痛等有一定幫助,羽衣甘藍、菠菜、西芹、西蘭花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普遍都市人飲水不足,這令骨節內的骨節液分泌較少,繼而減弱骨節緩衝壓力的效果,所以有骨刺的朋友,記得要定時補充足夠水份啦 Exercise - 有人會以為有骨刺就要減少郁動,因為郁兩郁就觸發疼痛,其實不然。有骨刺的話,更加要做伸展運動,改善筋腱的柔軟度,能有效加強肌群幫助吸收骨骼的壓力。游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集伸展、肌肉鍛煉、加強心肺功能於一身的運動。 所以,要醫骨刺,記住「哈利簡尼」喇! #骨刺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濕疹
濕疹|中醫 有不少濕疹病人在門診中,都會對醫師說:「醫師,我不想再用類固醇了,你可以幫助我嗎?」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知道中醫如何了解濕疹。 濕疹在香港的發病率高,是因為香港氣候潮濕,炎熱所致,令風濕熱侵犯人體。濕熱久留,則容易傷人體陰血導致血虛風燥,纏綿不愈,轉為慢性。 中醫認為濕疹主要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主要以風濕熱為主,病人以皮膚潮紅明顯,瘙癢劇烈,滲水多為主要表現,治療方法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藥可以使用薏米、茯苓、丹皮等治療。 2.慢性期主要以血虛風燥為主,病人以皮膚乾燥,瘙癢,脱屑為主要表現,治療方法以養血為主,可以使用當歸、赤芍、生地等治療。 但是,無論是急性期或慢性期,都須注意健脾,脾胃好則能化濕。筆者曾治療一位濕疹病人,發病兩周,表現為皮膚潮紅明顯,瘙癢劇烈,乾燥脱屑,口乾口渴,皮疹發熱,使用了疏風清熱,利濕健脾這個方法,取得良好療效,服用3天後濕疹好了一半,往後再幫病人調養而治癒。當然,病人自己也須要努力,戒除白砂糖,辛辣食物等容易生濕生熱之食物。只要病人和醫師一起努力,濕疹是有機會只用中藥戰勝的。 當然,濕疹在臨床上往往更為複雜。中醫治病必須整體看待病人病情,詳情請向中醫師查詢。 #濕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