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tems
I'm a title. Click here to edit me.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
頸椎病 |中醫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長時間的低頭工作和不良姿勢,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頸椎病的困擾。中醫治療頸椎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及其原理。 針灸治療 針灸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在特定的穴位插入細針,針灸可以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炎症。常用的穴位包括風池、肩井和大椎等。針灸不僅可以緩解頸部疼痛,還能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推拿治療 推拿是另一種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推拿通過手法按摩來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頸椎病的症状。常用的手法有揉、按、推、拿等。推拿可以有效地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神經壓迫,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中藥治療 中藥在治療頸椎病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效果。中藥可以內服或外敷,幫助減輕疼痛和炎症。常用的中藥有川芎、當歸、白芍等。這些中藥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頸椎病的症狀。 拔罐治療 拔罐是利用負壓將皮膚吸起,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從而緩解頸椎病的症狀。拔罐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日常預防 除了治療,預防頸椎病同樣重要。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保持頸部的自然曲線。其次,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每天做一些頸部的伸展運動,如「米字操」,可以增強頸部肌肉的力量和靈活性。此外,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涼,特別是在寒冷的天氣裡。 總而言之,中醫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多種多樣,針灸、推拿、中藥和拔罐等方法各有優勢,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姿勢,進行適當的運動,對於預防頸椎病也非常重要。如果症狀嚴重,建議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和治療方案。 # 頸椎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小兒多動症
小兒多動症 |中醫 小兒多動症正式名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顧名思義,多動症的患兒難以集中注意力,並會表現出多動或衝動的行為模式。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可分為三個類型:第一種是以注意力缺乏為主;第二種是以過度活躍及衝動為主;第三種則是前兩種的結合。 大多數的健康兒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均有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過度活躍的情況,照顧者常因此而忽略多動症的存在從而延誤治療。多動症的診斷需要結合父母以及老師通過專業的評估量表進行初步瞭解症狀的規模,之後需結合兒童精神科醫生以智商測驗來判斷兒童是否存在多動症。 西醫治療多動症的第一線治療手段是精神振奮類藥物,亦即是俗稱的“興奮劑”,如“哌甲酯”。早期(9歲前)的藥物干預能較好地控制患兒的病情,但精神振奮類藥物亦會帶來副作用,包括食欲下降、頭痛、煩躁易怒、失眠,甚至反而加重過度活躍的症狀,使得部分家長難以堅持為孩子用藥。 中醫治療多動症主要可分為兩種方法,分別是中藥以及針灸治療。中醫認爲多動症病機是臟腑功能不足,陰陽平衡失調,陽動有餘,陰靜不足。常見証型有肝腎不足,心脾兩虛,痰火上擾等。肝腎不足者,可採用六味地黃丸加益智仁、柏子仁、知母、百合等藥;心脾兩虛者,可採用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陳皮、菖蒲等化痰開竅藥;痰火上擾可用黃連溫膽湯加瓜蔞、藿香清熱醒脾。針灸方面近端取穴可選百會、四神聰醒腦安神;遠端取穴則選神門、內關助百會鎮靜安神;選膻中、合谷、太沖寬胸理氣;選足三里、豐隆、曲池健脾化痰清熱。 生活上多動症的患兒需要勞逸結合,使得患兒能有渠道宣洩體力之餘也有足夠的休息,忌進食辛涼甜食以減少體內生痰化火的機會。家長也需要嘗試多理解、多陪伴,才能是患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小兒多動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帶狀疱疹醫案分享
帶狀 疱 疹 |中醫 李女士,26歲,2024.8.29 主訴:右側腰部、脊柱處瘙癢疼痛伴紅疹一周。 於8.26日外院就診,予阿昔洛韋片4片,tid,並塗抹外用藥膏(具體不詳),藥後效果欠佳,仍瘙癢疼痛, 疱 疹紅腫。 一個月前有受涼史,服西藥、苗藥後未痊癒(具體不詳),目前偶有少許鼻塞流涕。怕風,手心微溫,足涼。出汗較少。口乾口渴,飲多,飲凍飲多時偶胃不適。胃口正常,腸鳴。左肩緊張、酸痛。難入睡,偶多夢,醒後疲憊。小便正常。大便正常。月經正常。眼乾。晚睡偶有心慌。頭髮易油,頭皮易癢。 處方: 葛根24g 麻黃12g 杏仁12g 炒甘草6g 石膏24g 薏苡仁90g 淡竹葉15g 瓜蔞24g 紅花6g 連翹12g 桑寄生12g 熟地黃15g 五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飯後半小時溫服。 藥後反饋:服藥5日後回饋,紅腫消褪,瘡面結痂,無疼痛,偶少許瘙癢,肩膀酸痛消失,服藥期間伴有少許腹瀉。 病案分析: ① 基本病機: 帶狀皰疹紅腫熱痛瘙癢:表不解,表有熱結 受寒史,怕風,足涼,流鼻涕:表寒,溢飲 口乾口渴、舌紅而乾尖邊有紅點:裡熱消水 頭皮油:表有水熱 頭皮癢:表不解 手溫:表熱 汗少:表實 肩膀酸痛:表不解 ②整體分析: 一、總體病機:表有寒,熱結,溢飲的表現。同時有裡熱消水,舌頭紅而偏乾,裡有鬱熱。用麻黃配石膏的法度。 所以主方麻杏甘石湯。 二、患者肩膀痛,加葛根,葛根湯的法度,可以解肌,同時葛根也可以透疹。第二個是 疱 疹在脊柱側,葛根可以通督脈。 三、特效藥: 《溫病條辨·卷二·中焦篇》雲:“濕鬱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載自吳瑭所著的《溫病條辨》 薏苡竹葉散 薏苡仁五錢 竹葉三錢 飛滑石五錢 白蔻仁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茯苓五錢 白通草一錢五分 薏苡仁原方為治療濕熱病引起的各種濕疹,皰疹等皮膚病的處方,治各類皰疹病毒感染效果好。薏苡仁含有薏苡仁內酯,具有抗 疱 疹病毒的作用,同樣淡竹葉也有相同的作用,都屬於禾本科植物。薏苡仁60-120克。 四、帶狀 疱 疹驗方瓜蔞紅花煎:瓜蔞、紅花、甘草 瓜蔞走肝經,化痰。紅花化瘀止痛。類似複元活血湯的思路。配合薏苡竹葉散的連翹,走肝經,解毒散結透疹。 五:患者眼瞼稍淡,難入睡,用桑寄生、熟地補益一下,以免發散過度。 最後:急性期帶狀 疱 疹喝中藥效果佳。主要也是三陽病思路: 太陽:葛根湯(偏寒)/麻杏甘石湯(偏熱) 少陽:柴胡類方 陽明:石膏(表熱明顯)/大黃(裡熱熾盛及便秘) 在處方基礎上加特效藥。 # 帶狀 疱 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眩暈病案
眩暈 |中醫 馮先生 男 49歲 馮先生從事寫字樓工作多年,需要長期坐著,並對著電腦進行文書工作。工作以及生活時時現氣喘、頭暈、胸部不適,但無心悸等症狀,馮先生懷疑自己患上與心臟相關的疾病。症狀的不解,令病人心情受影響,不能安心工作及生活,遂到診所求醫。除有以上症狀外,患者自覺頭部麻木、手腳有短暫麻木,上半身時有汗出,無胃氣胃脹口苦,唇乾,寐可,大便:每天1行,小便:正常,怕熱;查體:上腹部按壓不適。BP:117/79 P:97。舌象:舌紅,中有裂紋;脈象:脈數浮澀。患者之前並沒有任何對該病的進行過任何檢查和治療。病人期望從醫師的分析中判斷出自己是否患有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如果有的話提供建議有關採取檢查和如何治療。 患者雖然出現部分心臟病常見的症狀,如胸部不適、頭暈、氣喘,再加上胃病症狀不太明顯,但不能馬上就以心臟病方向治療,其後採用腹診按壓劍突附近脹滿不適,並確定病人所指的“胸悶”屬於胃部的體表投射,最終整體以胃病方向治療。臨床上心臟病的症狀常常與胃病混淆。胃病在古時有心下病之稱,這是由於兩者的位置非常接近,只要發病,就難以區別。同時亦建議患者進行有關心臟等的檢測。患者的症狀在中醫中屬於脾胃虛弱,清陽不升型。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故頭暈、氣喘、手腳有短暫麻木等;年近四十,陰氣自半,陰虛則內熱,則唇乾、怕熱。 舌診:舌紅,中有裂紋 脈診:脈數而澀 診斷:頭暈。氣陰兩虛型 方藥:淡竹葉、薏苡仁、大棗、麥芽、蒼朮、海藻、五指毛桃、山藥、石菖蒲、忍冬藤、平貝母、草豆蔻-健脾益胃祛濕 ;苦參、玄蔘、墨旱蓮、地黃、石斛、牡蠣、崗梅根、黃芩-滋陰清熱涼血 15/10/2024:服藥後,頭暈、氣喘改善,但手腳麻木情況無變化;查體:上腹部按壓不適感減輕。其後重心放在四肢上,並重新問診,患者表示雙手麻木,呈戴手套樣,早上尤甚,右手中指及無名指麻木疼痛,雙側肩頸堅硬酸痛。查體:Eaton征(+)、Adson征(-)。舌診:舌紅,中有裂紋,舌滑、脈診:脈數而澀。雙手麻木,呈戴手套樣,為末梢神經炎的主要症狀。治療方面,主張方藥與針灸同時進行。 方藥:前方+茯苓;針灸:取穴風池、頸夾脊、手部阿是穴 22/10:頭暈、氣喘持續改善,雙手疼痛改善,麻木依然,頸部不適改善;無口苦口乾,寐可,小便:正常,怕熱。舌診:舌紅,中有裂紋、脈診:脈數而澀。 診斷:頭暈、痹症 方藥:前方+大黃;針灸:取穴風池、頸夾脊、手部阿是穴 25/10:頭暈、氣喘、雙手麻木消失,其餘症狀亦消失。舌診:舌紅,中有裂紋、脈診:脈數而澀。 方藥:效不更方,採用前方。隨診。 治療只有在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下,效果才能立竿見影。心臟病其實多見心悸、左側肩部或背部不適疼痛、脈結代(心律不整)、但也可以無任何症狀,所以亦需要現代醫學的檢測,才能最大保障病人利益,亦同時保障醫師。 # 眩暈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生蛇」知多啲
帶狀疱疹 |中醫 帶狀疱疹 (Hepers Zoster),俗稱生蛇,中醫又名蛇串瘡。曾患上水痘的人士,體內會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當病毒再度活化時,則可引發帶狀疱疹 。 臨床症狀 帶狀皰疹主要症狀為疼痛,可表現為劇烈的神經疼痛,有時亦覺痕癢;患處出現皮疹,多呈帶狀分布,成簇出現,為丘疱疹或水疱,沿身體一側周圍神經分布,常見於胸部的胸神經皮節或面部,亦可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甚少跨越身體的中線。皮疹一般在兩到四週內癒合。 然而,部分患者,如兒童和年輕成人未必出現明顯皮疹,增加臨床診斷的難度。 此外,帶狀皰疹的併發症包括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聽力或視力喪失、腦炎和肺炎。 誇發因素 中醫學認為帶狀疱疹可因肝經鬱熱、脾虛濕蘊或氣滯血瘀發病。 而有以下特徵的人士則較易患病:年逾50歲;免疫力低下,包括曾接受骨髓或實體器官(腎臟、心臟、肝臟和肺部)移植;患有癌症,尤其是白血病和淋巴瘤;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包括類固醇。 中醫治療 帶狀疱疹宜及早治療。中醫治療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體虛者扶正祛邪通絡止痛並用。例如肝經鬱熱者可服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脾虛蘊濕者,可服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氣滯血瘀者可服用柴胡疏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除內服中藥,亦可外用膏藥、洗劑,或配合針灸,刺破皮疹,清理疱液,以減輕脹痛不適感。 調護與預防 患病期間宜清淡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肝鬱氣滯,鬱而化火而加重病情;避免使用熱水沖洗患處;宜穿著寬鬆舒適的衣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預防方面,高危人士可以考慮接種疫苗。除此之外,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亦可適當服用中藥以提升正氣;詳情請咨詢註冊中醫師。 # 帶狀疱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 |中醫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根據世界衛生組識(WHO)表示,全世界大概有有12.8億,30-79歲成年人患有高血壓。若果在兩個不同的日子測量血壓,而兩天的收縮壓 ≥140 mmHg 和/或 兩天的舒張壓 ≥90 mmHg,便可診斷為高血壓。要注意在傷風感冒或咳嗽或生氣時測量血壓,一般的血壓指數都比平時日子高。 高血壓會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因為長時間不理會,繼發影響腦、心臓和腎,最後發展成中風、心衰及腎衰竭等,甚至死亡。 現時,控制高血壓以藥物為主,如利尿劑、血管舒張藥、鈣拮抗劑等,但這些藥物都伴隨著一些不良反應,藥效時間短,且需終身服用等缺點。高血壓的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及疲倦等,在中醫來說,其屬於“眩暈”、“頭痛”及“中風”等範疇,多見於中老年人,年輕人發病較少。中醫認為,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是腎氣虧虛,臟腑失調等因素,故在治療中會重視補腎,內經的《素問·生气通天論》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例:陳先生,56歲,前二個月不時感到頭暈,疲倦,心悸等情況,故前來本診所就醫。主訴:眩暈、疲倦、失眠多夢、心悸,腰膝痠軟無力、眼乾、胃脹、大便軟,小便調、脈細數,舌薄少苔質略紅,再測量血壓,收缩壓160mmHg (<140mmHg)舒張壓 93mmHg (<90mmHg) 。診斷為腎精不足,眩暈。遂開方藥(中藥粉)治療:六味地黃湯10g滋補肝腎,白朮1g健脾燥濕,合枸杞子、菊花補腎明目。同時囑咐病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做運動、不要吃含鹽太多的食物(每天盡量在2克以下),不要吃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患者連服了5天中藥,覆診時有關症狀緩解,血壓也恢服正常指標,遂服多5天。經過4次的覆的,患者的症狀基本消失,血壓正常。停藥一個月後電話隨訪,患者沒有出現相關的症狀。 # 高血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哮喘的中醫治療病例分享
哮喘 |中醫 不少病人都受到哮喘的困擾。哮喘的症狀主要為氣喘、咳嗽,即是「喘」;發作時咽中出現哮鳴聲,即是「哮」。「哮」必定及「喘」,「喘」未必及「哮」。一般來説,「哮」與「喘」通常一起並見。 哮喘可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發作時,病人咳嗽氣喘明顯,咽中有哮鳴聲;緩解期時,病人如作常人,未有明顯發作。西醫一般會處方類固醇、氣管舒張劑,部分病人使用後有效,但也會有病人效果不明顯,藥效過後會哮喘會再次發作,或需要每天使用,未能根治,主要以控制爲主。哮喘長期下去,可能會引致肺功能變差。中醫治療哮喘在急性期會以治標爲主,快速緩解發作,慢性期以固本培元爲主,以減少發作次數,並改善肺功能,甚至根治哮喘。 病例分享: 女,16歲。咳嗽1個星期。平素有哮喘史,一直使用西藥吸氣,1星期前COVID19(+)後,現咳嗽咽癢,少綠痰,難咯,伴有打噴嚏,流綠鼻涕,納可,大便調。 治療以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爲主。6天藥。 處方:炙麻黃12g 枇杷葉18g 浙貝母18g 桔梗15g 杏仁15g 白前15g 前胡15g 百部15g 荊芥12g 射干12g 陳皮12g 甘草6g 藥後咳嗽大減,後以補益肺脾腎,化痰燥濕爲主,以減少哮喘發作次數。 處方:法半夏15g 陳皮15g 茯苓9g 生薑9g 大棗9g 炙甘草6g 黨參15g 白朮12g 熟地黃15g 當歸9g 防風12g 黃芪15g。上方加減治療服藥半年。 藥後半年以來哮喘無發作,類固醇由每天1次減少至1星期1次,在西醫專科醫生檢查中,發現即使類固醇減量,肺功能改善,比預期理想。 # 哮喘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六淫」病因與調攝(三):寒淫
科普|中醫 今期文章主要論述寒淫特點與相應的調攝。 寒淫特點: (一)易傷陽氣 寒淫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當人體陽氣受傷、失於溫煦,就可表現為明顯的寒象,其中常見怕冷、四肢不溫等典型症狀。又或見精神不振、形體白胖、面色蒼白、唇舌色淡等見症。 (二)寒性凝滯 凝滯指令機體運行的氣血凝結阻滯,從而使「不通則痛」。故常反映在機體的各處疼痛,而此種痛楚常得溫則減、遇寒而甚。在體表可觸及處常腫而冷或無明顯溫熱感。 (三)寒性收引 收引指寒淫具收縮牽引的特性,從而使人體氣機收斂,可見於腠理閉塞,筋脈拘急。腠理閉塞簡而言之即是汗孔不張而無汗,尤見於風寒感冒時。筋脈拘急即收斂拘急、緊扯作痛,常見於肢體痛症或「抽筋」。 要避免感受寒邪而致病,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事項: 睡覺時身體不要直接被冷風吹到、適當遮掩後頸以免受寒、在家穿拖鞋以免寒從足心入、少吃生冷寒涼食物、少臥竹席貪涼等等、肢體舊患處加強保暖擋風。 寒淫致病時,可以熱敷不適之處;如因寒作咳可以熱敷兩肩胛骨中間。或熱飲生薑茶。 平素可以多曬太陽,以後背曬早上陽光為佳。煮食時可以適量輔以香辛料,如薑、蔥、蒜、大小茴香、花椒等等—如烚菜時要放生薑片。 溫馨提示:如有任何疑問,請向中醫師諮詢。 # 科普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特色
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 類風濕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異常而引起的慢性關節炎,是由於患者的免疫系統破壞自身關節,引致關節組織出現炎性反應,繼而侵蝕關節,甚至發展成關節變形。而本病若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病者不單要承受關節腫脹疼痛,如果關節變形甚至會影響活動能力,更甚會引起殘障。此外,如果病情惡化更會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害,例如腎小球腎炎、系統性血管炎或肺纖維化等等,因此患者不可不察! 中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歸屬於痹証的範疇。(臨床上,中醫的痹証其實還包括現代醫學的其他肢體關節痛症,如痛風病、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痹」,是指閉阻不通之意,當中的不通,是指氣血阻滯,此是因為風、寒、濕和熱四種外邪侵襲人體四肢,阻滯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筋骨、肌肉、關節的痠痛、紅腫、麻痹、活動受阻甚至關節腫大變形等的臨床表現的病證。 如前所述,臨床上中醫對本病的辨証論治主要是根據風、寒、濕和熱四種外邪以分類的。首先,如果受風邪侵襲為主,中醫稱之為行痹,由於風性善行,因此痛處遊走不定,因而稱之為行痹。而風性上行,因此多侵犯人體上肢為主,以肩頸關節為多見。臨床上行痹的治則以袪風除痹止痛為主。另外,寒邪勝者則稱為痛痹,而寒邪主收引和凝滯,而經絡氣血不通則會而引起劇烈的疼痛,因此病人主要感覺到肢體繃緊,活動不利,而且遇寒痛增,遇熱痛緩。而痛痹的治則以祛寒止痛為主,並輔以溫陽通絡。再者,若以濕邪侵犯人體則為著痹。病人以肢體重著為主,而濕性重墜,濕邪以下行為多,因此多以腰腿痛痹為主,而且遇陰雨天加重,病人多兼見倦怠乏力。而著痹的臨床治以除濕通絡,並加以健脾化濕。最後,若以熱邪為主,中醫稱為熱痹,此証多見於關節炎的發作期,主要是關節紅腫熱痛,或並見煩悶、發熱、口渴等。而臨床上多治以清熱除痹止痛為主。 雖然本病可以根據邪氣的性質制定治方治則,但事實上,臨床多見不同証型夾雜,而且虛實並見,因此治療上雖由中醫師作專業的判斷方可。 # 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腕踝針法的應用與適應症
腕踝針法 |中醫 腕踝針法是一種獨特的針刺技術,通過在腕部和踝部的特定進針點,以毫針進行皮下淺刺,來治療各種疾病。腕踝針法具有極高的安全性,進針點遠離人體的主要臟器,進針時不易損傷重要組織。此外,腕踝針法的針感輕微,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感到明顯的酸、麻、脹、痛,這使得該方法易於被患者接受。該療法由中國著名針灸學者張心曙教授所創,發展至今已顯著應用於多種病症,尤其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療。 腕踝針的操作相對簡單,主要包括查區、選點和針刺三個步驟。具體操作如下: 1. 查區:根據病症的表現部位,確定其所在的經絡縱區。以前後中線為界將人體分為六個縱區,用數字1-6編號,例如,1區位於前中線兩側,2區位於身體前面兩旁,依此類推。 另以橫膈為界,分為上1-6區及下1-6區。 2. 選點:根據病症所在的區域,確定腕部/踝部針刺點。 腕部進針點位於腕橫紋上二橫指水平線上: 上1—小指側的尺骨緣與尺側腕屈肌腱間的凹陷處 上2—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中間 上3—橈骨緣和橈動脈之中間 上4—拇指側的橈骨內外兩緣中間 上5—腕背中央,橈骨和尺骨中間 上6—距小指側的尺骨緣1cm 踝部進針點位於內、外踝上三橫指水平線上: 下1—靠跟腱內緣 下2—內側面中央,靠脛骨內緣 下3—距脛骨前脊向內側1cm 下4—脛骨前脊與腓骨前緣中間 下5—外側面中央,靠腓骨後緣 下6—靠跟腱外緣 3. 針刺技術:針刺時,針尖與皮膚表面呈30度角,進針後將針體貼近皮膚表面,沿肢體縱軸進行淺刺。進針過程中,如出現酸、麻、脹、痛等不適,應立即調整針刺深度,避免過深刺激。針刺方向:即“趨向病所”朝向症狀端。 腕踝針的適應症 1. 疼痛性疾病 針對各種疼痛性疾病,腕踝針法具有顯著療效,包括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關節痛、腰腿痛、痛經等。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擇相應的進針點進行治療。例如,前額部頭痛可選取上1點,後頭痛可選取上6點;腰腿痛可選取下5、下6點。 2. 功能性障礙 腕踝針對於一些肢體功能性障礙、運動障礙以及感覺障礙也有一定療效。針對中風偏癱、肢體麻木、肢體震顫等,通過選取相應的進針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復。例如,上肢功能障礙可選取上5點,下肢功能障礙可選取下4點。 3. 內科疾病 腕踝針還適用於治療一些內科病症,如高血壓、哮喘、失眠、胃痛、尿頻等。這類病症治療時,根據病症的具體表現,選擇相應的進針點。例如,哮喘可選取上2點,胃痛則可選取下1點。 4. 精神及神經系統疾病 腕踝針法在某些精神性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上也有一定效果,如失眠、抑鬱症、焦慮症等。針對這些病症,可以選擇上1點進行針刺,具有較好的助眠效果。. # 腕踝針法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治療脫髮病案一則
脫髮 |中醫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已經開始出現脫髮的問題,並且越來越嚴重,不單影響外觀,亦與身體的內在問題有關,情況往往令人感到困擾,究竟脫髮有什麼原因,從中醫角度分析,原來脫髮與臟腑失調有關,例如肝、脾、腎受到損害,導致頭髮日漸變得稀疏或難以生長。想趕走脫髮的煩惱,不如嘗試尋求中醫的進一步分析和建議,以下是以中藥治療脫髮的病案一則。 女,37歲,脫髮2年餘,最近加重,自訴工作無壓力,伴腰膝痛乏力,偶耳鳴,偶頭痛暈,寐易醒多夢,偶胃痛噯氣,納可,大便每日一行質可暢通,小便可,口和,目癢,上次月經時間:28/4,經行七天,量中色常,無血塊,伴經前頭痛。舌紅苔白膩,脈沉細滑數。 病機分析:年紀漸長,肝腎不足,腎其華在髮,脫髮問題跟肝腎有較大的關係,腰膝目耳等不適也是與肝腎有關的症狀。按其舌脈,均為肝腎不足,陰虛火旺之侯。 診斷為脫髮,肝腎不足證。 治療方法為補益肝腎,處方為女貞子、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茱萸、茯神、丹參、桑寄生、杜仲、白芍、酸棗仁、陳皮、側柏葉。 上方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而成,方中女貞子,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茱萸滋養腎陰;杜仲、桑寄生補腎助陽;白芍、酸 棗 仁、茯神養血柔肝、安神助眠;側柏葉清肝養髮;陳皮調和脾胃,幫助藥物的吸收。全方補益肝腎,生髮烏須,舒緩脫髮問題。 患者服藥一個月後,脫髮問題明顯減輕,其余症狀亦有所改善。 脫髮問題多以肝腎不足為主,但亦有可能因脾胃不和,肝氣郁結等不同的因素導致,如有此問題,應就診中醫以作進一步對證下藥,才能有助改善問題。 # 脫髮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早泄
早泄 |中醫 早泄是常見的成年男性性功能障礙疾病,即是行房時陰莖尚未插入陰道,插入時或插入後不足一分鐘即射精,導致伴侶在性交過程中不能獲得性滿足及高潮。現時醫學指引上雖未有公認劃一的定義,然而若出現以下症狀,并且持續出現1個月或以上,則可被診斷為早泄:(1) 射精潛伏期短暫或顯著縮短;(2) 不能有效控制或延遲射精衝動;(3) 因無法滿足伴侶,缺乏自信,變得焦慮沮喪或膽怯多疑,甚至逃避性生活。 現代醫學認為早泄分爲生理性及心理性兩類,生理性原因包括先天龜頭過度敏感、 5-羥色胺血清素分泌失調、過胖、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礙、前列腺炎症或肥大、動脈硬化症、甲狀腺亢進等器質性因素,過度刺激掌管射精功能的神經,失於調節;心理性原因則多與不當的自慰習慣、不融 洽 的性生活,以及焦慮抑鬱或壓力創傷相關,欲盡快結束而慣性匆忙射精,一旦建立提前射精的習慣後則難以改變。 中醫學認爲早泄的發病機理與心、肝、腎密切相關,有賴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腎主藏精等三臟各司其職,使精液的收藏和排泄維持正常。縱使早泄的主要病徵為未能控制而射精過早,然而伴隨症狀可迴然不同,因此中醫師會通過四診合參和參考現代醫學檢查結果,瞭解發病原因,審察患者的氣血盛衰,臟腑寒熱,體格虛實,以及慢性病史、手術史和兼見症狀等資料以便綜合判斷,從而訂立不同的治療方法,選方遣藥。 臨床治療循遵「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治療原則,虛證多以補益法為主,實證則多以清利法為主。虛證常見臨房未交即泄,如腎氣不固者,兼見性慾減退,腰膝痠痛,小便量多且質地清稀,宜溫腎固精;陰虛火旺者,伴見口渴心煩,潮熱盜汗,小便量少而顏色深黃,宜滋陰降火;心脾兩虛者,並見健忘多夢,心悸眠差,氣短倦怠,宜健脾養心;心腎不交者,兼見夜寐不安,腰痠膝軟,或見夢遺,宜潛陽固精。此外,實證多見性慾亢進,慾念萌生後即欲射精,如肝氣鬱結者,兼見精神抑鬱,胸肋脹滿,胸中憋悶,長聲嘆氣則舒,不久又作嘆息,宜疏肝解鬱;肝經濕熱者,伴見煩躁易怒,口苦咽燥,陰囊濕癢,宜瀉火利濕。 另一方面,行為治療在療程中亦是不可或缺。患者可自行或邀請伴侶刺激陰莖,當臨近射精時停止刺激,輕輕擠捏龜頭緩解敏感,當性慾高潮逐漸退卻,陰莖稍有萎軟後再次刺激,如此重覆前法,直到有意欲射精則持續刺激,最後完成射精,每隔3至4日1次,每次10~15分鐘。另外,建議患者勤加練習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以作鍛煉,妥善收縮和放鬆骨盆底肌肉,有助改善勃起硬度和控制射精時間。方法如下:首先排淨小便,在瑜伽墊上 平躺,膝蓋彎曲,雙腳之間的距離與肩膀同等寬度,隨後抬高臀部,集中意念收緊肛門和尿道口,收縮時數5秒,之後慢慢放鬆,反覆10次,每天3~5組。進行以上兩項練習時須放鬆身心,以舒適為度,若體力及時間許可,可酌情逐漸延長。 在生活調攝方面,除了維持飲食營養均衡、 每週至少3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和 避免 熬夜外, 平素多加注重: (1) 切勿操之過急,道聽塗說,自行胡亂服用及塗抹保健品或偏方。 (2) 在性交過程中,當陰莖抽插至即將射精時停止抽插,或從陰道抽出,減少陰莖對陰道摩擦强度,等待性興奮減退後再行提插,從而延長射精時間。 (3) 疲累過度、大病久病者宜 節制房事, 休養生息,不宜恣情縱慾,勉強行房。 (4) 穿著寬鬆、舒適和透氣材質的平腳內褲為宜,避免過緊,使生殖器處於舒適溫度。 (5) 入睡前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嘗試冥想、深呼吸或聆聽和諧音樂,放鬆身心,保持睡眠充足。 最後,心理疏導是早泄治療的重中之重。不少男性因病情心生懊惱,自尊受挫,敏感易怒,仰天長嘆,卻羞於啟齒而畏疾忌醫,日久而致陽痿。或由患者屢次或從未能滿足對方的性需要,變得抑鬱焦躁,其精神負擔漸增,日久削弱控制射精的能力,嚴重則恐懼和逃避性生活,影響感情,最終關係破裂,無可挽回。性生活有賴雙方的配合和信任才能完滿,伴侶的體諒和安慰是舉足輕重的一環,埋怨、嘲諷和責難仍舊無補於事,故此雙方須建立坦誠的溝通關係,通過鼓勵以消除心理障礙,重樹信心,及早尋求治療,提高療效。 以上文章僅供參考,早泄的成因各有不同,患者的年齡、體質、病史及心理因素紛紛不一,故療程長久不可一概而論。如有任何疑問,建議尋求註冊中醫師咨詢及瞭解。 # 早泄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