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tems
I'm a title. Click here to edit me.

痤瘡治療醫案分享一則
痤瘡 |中醫 女,32歲。 2個月前突然月經來潮2次,經期4天,但上次月經周期變回正常。2個月前去外遊後,反覆下頜生痤瘡,色紅暗,口乾,胃納增,自訴食完飯後很快又想再吃,大便困難,質爛,眠差。脈沉弦細。舌紅暗,苔薄白。LMP:30/1/2025 PMP:29/12/2025 病人出現明顯的胃熱脾寒的病機。胃為受水穀之腑,如胃中有熱,則消穀善飢,可見胃異常地大增多;脾為胃運化水穀,如脾寒失健運,則容易腹瀉。由此可見胃熱脾寒之象。 另外,痤瘡色紅則熱,暗為有瘀,痤瘡的病性是瘀熱互結。痤瘡集中在下頜,下頜為肝腎之經,可見瘀熱之邪客於肝腎之經絡。 病人初診先解決胃熱脾寒的問題,以防止胃熱加重上炎,導致痤瘡蔓延至胃經循行之路綫。處方半夏瀉心湯和二妙丸加活血之藥,5天藥。藥後胃口回復正常,已無消穀善飢,大便仍爛,痤瘡同前,但最近壓力較大。由此可見胃熱之火已緩,集中處理肝腎之經絡之瘀熱,以治療痤瘡。次診處方丹梔逍遙散合四妙丸加生地。服藥3星期前,合共15天藥後,痤瘡已改善大半,痤瘡已平,有時食油膩後少許新生。再繼續已此方加減調治。 # 痤瘡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中醫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指胃黏膜反覆發炎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長期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脹、噯氣和食欲不振等。主要成因包括幽門螺旋菌感染、自身免疫失調及長期藥物刺激等。與一般消化不良症狀不同,慢性胃炎需要透過胃鏡及胃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胃黏膜發炎或破損才能診斷。 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前者指病損黏膜較淺,後者指黏膜腺體萎縮、減少,令胃黏膜變薄。如長期胃黏膜受損及脫落,胃黏膜有機會伴有腸上皮化生(腸化生)甚至不典型增生,可能增加胃癌風險。 在傳統中醫學上,慢性胃炎屬於「胃痛」、「胃痞病」、「嘈雜」等範疇。其形成常因先天體虛、情緒壓力、飲食不當、藥物刺激或感染(如幽門螺旋菌)等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病程發展呈現「虛實交雜」特點:初期多屬氣滯濕熱的實證,久病則轉為脾虛或虛實並存,尤其血瘀是惡化關鍵。 臨床上常見5種慢性胃炎證型: 1. 肝胃不和證:胃脹痛連及兩脅,頻繁噯氣,症狀隨情緒波動加重 2. 脾胃濕熱證:胃部灼痛伴反酸水,身體困重,口苦口臭,大便黏滯不暢 3. 脾胃虛弱證:胃部隱痛喜溫按,四肢不溫,進食生冷後腹瀉加重 4. 胃陰不足證:胃部嘈雜似飢非飢,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如羊糞 5. 胃絡瘀阻證:胃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舌現紫斑,病程纏綿難癒 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著重「病證結合」:針對淺表性胃炎以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證型多見,治療應著重疏肝和胃,固護脾胃;而萎縮性胃炎多見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需健脾益氣並搭配通絡化瘀藥。 臨床上可按照伴隨症狀靈活調整用藥: l 合併幽門螺旋菌感染:多見脾胃濕熱,可配合清熱化濕藥 l 伴有胃黏膜出血:根據證型加用止血類中藥 l 出現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多為氣陰兩虛伴血瘀,以益氣養陰搭配活血化瘀為主 案例:在大學擔任講師的43歲李女士,5年來反覆受胃痛困擾,去年胃鏡檢查確診慢性胃炎合併腸化生,雖然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呈陰性,但熬夜備課依靠咖啡提神、三餐不定時等習慣,導致她胃部灼痛與噯氣加劇,甚至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腸功能紊亂。她更擔憂腸化生可能引發的癌變風險,這種心理壓力加劇了症狀的惡性循環。 向病人仔細問診,結合舌有齒痕及弦細脈象,診斷為肝氣犯胃證。治療以疏肝理氣中藥為主。針對她的生活模式提出建議:建議改為餐後飲用咖啡、戒除辛辣油炸食物,並建議將大學職務等腦力工作集中於上午完成,避免將工作壓力延伸至晚餐時段。平素進食應定時定量,切忌進食過快或暴飲暴食。 經過3周中藥調理,病人胃痛發作的次數明顯減少,原本依賴的胃藥逐漸停用。2個月後追蹤發現,不僅胃痛情況穩定,連經前乳房脹痛也意外改善。建議她定期服用中藥調理脾胃,亦可每2-3年復查胃鏡以跟進。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在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一定優勢。如慢性胃炎治療及時,可以減少病變範圍、降低復發率、促進胃黏膜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消退與逆轉,降低胃癌風險。 以下介紹一款適合健脾養胃的食療: 淮山小米粥 材料:淮山(山藥)30g、小米 50g、去核紅棗 5 枚、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洗淨切片,與小米、紅棗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後轉小火煮 40 分鐘至粥稠,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養胃,益氣補虛,適合脾胃虛弱、疲倦乏力、大便稀溏人士。 # 慢性胃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如何看待高血壓
高血壓 |中醫 高血壓,是現代俗稱「三高」之一,血壓分為上壓和下壓,任何一個數字偏高亦可稱為高血壓。血壓在一天當中有波動是非常合理的事,特別在運動後,心情緊張,飲用酒、咖啡或茶後,高壓上升是正常的生理狀況,不屬於病理,因此量度血壓時,需連續在每天同一時間量度數星期,並且每次量度前休息五分鐘,方為準確,若數血壓仍偏高,才需多加注意或服藥來控制。 高血壓一般無特別症狀,常見的有頭痛,頭暈,視力不清,精神疲乏。高血壓的原因不明,大多數為原發性,一般與吸煙、過重及肥胖、缺少運動、飲食中攝取過多鹽分、過量飲酒、年齡增長、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有高血壓有關;少數為繼發性,例如腎病,內分泌失調有關。若血壓長期過高,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腎病、心臟病、心衰、甚至中風。 西醫方面一般以不同形式的血壓藥,達到血降壓的作用,但當中的副作用亦不少,包括頭痛頭暈、口乾、腸胃不適、心跳異常、精神疲乏、尿頻、皮膚出疹等等。在臨床上很多病人大多因為血壓藥的副作用,而尋求中醫調理。 在中醫角度,本身並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名,根據症狀而納入「頭痛」、「眩暈」的範疇,再從當中進行辨証論治,當中常見的証型有肝陽上亢、痰濕內阻、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肝陽上亢患者多為性情急躁易怒、工作生活壓力大。痰濕內阻多為過重肥胖人士、或少做運動、經常進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陰虛陽亢則多見虛更年期的婦女、長期捱夜的人士。陰陽兩虛則與年齡漸長有關、或出現在日常生活勞累、缺乏休息、房事過度的患者當中。經過辨証後,再分別作出平肝潛陽、化痰祛濕、育陰潛陽、調和陰陽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高血壓患者多夾雜不同的發病原因,很多時也需採取多個治療方法,作整體的調理,同時亦根據病人本身服西醫血壓藥後的副作用,加減治療。雖然中醫亦可調高血壓,但強調在現今的社會,建議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高血壓,因為西藥主要針對血壓上升的機理,能更有效降低血壓,避免突發的併發症,而中藥則從根本整體調理,同時減輕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 最後對於高血壓的患者,建議低鹽飲食、多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煙酒、管理壓力、保持心情放鬆、自我定期監察血壓。若血壓控制未如理想,應求診治理,預防進一步的併發症。 # 高血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頭痛
頭痛 |中醫 頭痛是常見的疾病。從中醫角度來看,「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當頭部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引發頭痛。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兩大類,「外感頭痛」主要由於天氣變化遭受風邪入侵,常見因感冒、發燒引起的頭痛,此類痛感來得快又急,痛的時間短,並伴隨有咳嗽、發熱、全身痠痛等狀況。「內傷頭痛」則多與身體五臟六腑運化失常有關,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的氣血經脈匯聚於頭部,故「內傷頭痛」也反映出全身臟腑的疾病頭痛分型: 外感頭痛: 1. 風寒頭痛 成因:常在吹到冷風過後或工作環境的冷氣直吹頭頸部而引發。 表現:頭部緊痛或是陣發的抽痛感,另外還可能伴隨肩頸僵硬及全身痠痛等症狀。 食療:可用家裡常見的蔥白、紅糖、生薑各取適量(5-10g)後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溫熱飲用後再蓋被臥床,使汗液適量流出,此法對一般風寒感冒後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都能夠有效緩解。 2. 風熱頭痛 成因:夏天悶熱氣候、冬天泡澡過後,或是工作常處悶熱的環境 表現:多為脹痛,發病較急,嚴重時還可能有頭痛欲裂的感覺,並伴隨面紅目赤、咽喉疼痛及便祕等情況。 食療:風熱頭痛時可以喝點清涼的菊花、薄荷、荷葉(各10g泡水),有助於疏風清熱,清利頭目,減輕風熱所導致的頭痛不適。 3.風濕頭痛 成因:濕氣重、潮濕的天氣,或淋雨過後或常處濕度高的環境也容易導致濕氣入裡,上犯頭部。 表現:多為頭重頭昏,覺得有一層東西籠罩在頭部,而其痛感較風寒風熱頭痛較不明顯,但不適感持續的時間會較為拉長。 食療:可飲用紅豆水或黑豆水來清利濕氣,平時也能在湯品中添加適量的薏苡仁及生薑數片,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濕。 內傷頭痛: 1.氣血不足 成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而產生,其中包含了腦絡失榮氣虛(如工作勞動多,流汗量大的人,由於勞動量大,耗氣甚巨)、血虛頭痛(如月經經血量大的婦女)以及氣血雙虛的頭痛(例如過度節食)。表現:隱隱約約的疼痛感,時痛時止,其頭痛與疲勞程度相關,越累越痛,有時會伴隨著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疲憊等症狀。 食療:平常也可以沖泡黃耆紅棗(各10克)來飲用,利用黃耆補氣,紅棗補血,同時還可調理脾胃,有助氣血重新生化。 2.血瘀頭痛 成因:多出現在頭部外傷過後,或是上述的各種頭痛許久未癒,局部氣血不通,久而導致瘀象的產生。 表現:定點刺痛或鈍痛,如針刺感,此外還有面色晦暗,嘴唇偏紫暗,舌頭上有瘀斑等症狀。 食療:可以沖泡紅花、丹參(各5-10克)飲用,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 頭痛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網球肘的治療及癒後調攝
網球肘 |中醫 網球肘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中醫理論中屬於痹症範疇。常見於過度使用手臂, 例如網球活動中反覆擊球的動作後出現,局部筋脈勞損,氣血瘀滯不通。 最常見的症狀為肘部外側疼痛,活動時加重,如握物或旋轉前臂。故此,臨床到診的病人,我一般會先指壓痛點,確定是肘外側疼痛,有時發炎嚴重者,甚至可見膚溫升高,或紅腫疼痛。而壓痛點一般不止在肌肉,肱骨髁及橈骨間之骨縫處亦是常見痛點。指壓後,會囑病人行扭毛巾之動作,患側向後扭時疼痛亦是網球肘的特點。 臨床上,據我經驗而言,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是最迅速的治療手段。傳統上會使用附近穴位,取其近治療法,如手三里,曲池,尺澤等等。但據我觀察,若要療效明顯,必然要痛點圍刺,針感強烈,治療效果更好。病人針後回饋言肘痛感覺由 刺痛轉化成痠痛,一般效果不錯。 我個人習慣留針十五分鐘,配合紅外線燈,不必電針。十五分鐘後起針,然後用浮針在手三里處向曲池方向進針,浮針取穴位置因人而異,視乎觸診時有否撫及 條索狀或結節狀物而定,並在浮針後叫病人在有針的情況下活動三兩分鐘,效果更佳。頑固網球肘病人,會在針灸後行推拿手法,指壓尺澤處並配合被動旋轉前臂。 病向淺中醫,新病易治,久病難治。新起的網球肘患者治療效果甚佳,就我而言, 一兩個月內求診的尚算新病,一般針後配合調養,初診後都明顯改善,跟進治療能夠肘痛消失。但是肘痛數年者,雖有效果,但常見肘骨外上髁處撫及骨質或鈣化增生,根治需時較長。 治療後,建議病人首要避免前臂用力過度,最簡單之方法是提重物時掌心向上, 托底持物,如此能將力量卸至上臂二頭肌,可避免前臂過度用力。有幾乎一半的病人,都是因為工作需要,常搬重物,然而他們的二頭肌卻不合比例地瘦弱,更甚者,前臂比上臂粗壯,明顯是發力及用力姿勢不當。 亦有部分人求診時稱自己有網球肘,但壓痛點及觸發痛覺動作與網球肘不同,故需注意分別,不是肘痛就是網球肘,錯誤治療會拖延病情。 網球肘病人日久不治,常伴隨健側手肘繼發疼痛,因為患側不能用力,健側過度勞損而致。另外亦常見手腕關節活動不利,卡卡作響,因為前臂肌肉過度緊張, 有機會引致手腕活動度下降,甚則腕骨排列稍為錯位,故我臨床上治療網球手時會比較雙側手握力,如有手腕問題,則順帶治療。 # 網球肘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視角下的體重管理與糖尿病緩解
糖尿病 |中醫 近年來,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全球患者已超8.3億,其中肥胖是重要的誘因之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減重能顯著改善糖尿病病情,甚至實現完全緩解。中醫在治療疾病是強調“整體觀”與“治未病”,其中在體重管理和代謝調理方面積累了千年經驗。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2025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減重可顯著改善病情,減重20%-29%的患者中,糖尿病緩解率49.6%; 減重≥30%的患者中,近80%實現了糖尿病的完全緩解(停藥)。其機制在於減重可恢復胰島素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謝。中醫認為,肥胖與“痰濕”“脾胃失調”密切相關,與現代醫學的代謝紊亂理論不謀而合。 中醫對肥胖與糖尿病的認識 1. 痰濕內阻 中醫認為,肥胖多因飲食不節、脾虛失運,導致痰濕積聚。痰濕阻滯經絡,影響氣血運行,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這與現代醫學中脂肪組織分泌炎性因數、干擾胰島素信號傳遞的機制相呼應。 2. 脾胃虛弱 “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調會導致營養運化失常,形成“虛胖”。長期過食生冷(如某些寒性水果)、油膩食物可能損傷脾胃,加重痰濕。例如,中醫認為柿子、山楂等酸性水果過量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影響消化功能,間接阻礙代謝平衡。 體重管理策略上可針對以下幾方面: 1. 飲食調理 - 控糖控脂:減少精製碳水與飽和脂肪攝入,增加膳食纖維。 - 中醫食療: - 健脾祛濕:推薦薏米、山藥、茯苓等食材; - 避免傷胃食物:如空腹食用山楂、柿子等酸性或寒性水果; - 藥膳方:黃芪枸杞粥(補氣健脾)、冬瓜荷葉湯(利濕降脂)。 2. 運動與經絡調節 - 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週150分鐘以上,促進氣血運行; - 穴位按摩:按壓豐隆穴(化痰濕)、足三里(健脾胃),每日10分鐘。 3. 中藥與針灸干預 - 經典方劑: - 二陳湯(化痰燥濕); - 參苓白術散(健脾利濕)。 - 針灸療法:通過刺激中脘、天樞等穴位調節胃腸功能,抑制食欲,促進代謝。 糖尿病與肥胖的管理需要多維度干預。現代研究證實了減重的核心作用,而中醫通過整體調理、改善體質,為患者提供了更溫和持久的解決方案。 # 糖尿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藥治療腰痛有用嗎?
腰痛 |中醫 在門診上,很多病人打電話問「這裡能做推拿嗎?」、「我想做針灸」等等。我們公司一般回答都是「可以做,但具體進行什麼治療是醫師決定」。很多求診者都略有不滿,直言「如果不能做推拿,就不來」。我一般都跟同事說,不一定會做推拿,不來就不來。如果他們來了,不能做推拿,反而心情煩躁。病人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絕對是好事,但他們卻很少考慮自己適合做什麼治療。即使他上一次腰痛求診中醫,醫師幫他做針灸或推拿,但這次又一定合適嗎?今次是否跟上次完全一樣嗎? 坊間很多宣傳廣告,推廣針灸或推拿的效果顯著,其實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問題是病人究竟需要什麼治療?可能他有一個痛處,如何受傷、痛了多久、病人的年紀、有沒有基礎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舉例說,如果病人腰部有濕疹,抓破皮膚出血、或有滲出流水,其實都不適合針灸或推拿。又譬如有一些老人家有氣促症狀,趴在床上做腰部推拿,其實都很難受。 那中藥治療是有用嗎?其實都有用,只不過多數人第一時間聯想到跌打敷藥、針灸、推拿、拔罐等。中藥治療腰痛,或其他部位如頭痛、頸痛、膝痛、胸口痛等等,其實都很講究,例如疼痛性質、病人體質和年齡、經絡循行等等。中藥治療急性腰痛,腰扭傷可以用行氣活血中藥,例如身痛逐瘀湯。因為天氣寒濕誘發的腰痛,可以用甘姜苓朮湯。老年人退化的腰痛可以用獨活寄生湯等等。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條處方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可能腸胃比較差,又或者有呼吸道症狀、慢性腎病等等。每個人身體情況都不同,醫師處方中藥都會有微調。又或者說沒有任何一個治療方法適合所有人,我不是說中藥處方一定比針灸好,有些人可以針灸和內服中藥同時進行。針灸、推拿、中藥處方只是解決腰痛的一個方法,只是那一個比較適合你,也不一定說那一個治療方法是最佳,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 腰痛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紅眼症
紅眼症 |中醫 傳染性急性結膜炎, 俗稱「紅眼症」 ,中醫病名為「天行赤眼」,是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所導致,覆蓋著眼瞼內方及眼球表面的薄膜﹙即結膜﹚發生炎症的眼科疾病。中醫認為本病多發於夏秋季節,由外感疫癘之氣所致,風熱邪毒上攻於眼部而發病。 病理性特徵 主要表現於受感染的眼睛 1. 分泌黃白黏稠的液體,通常由單一眼睛開始發病 2. 伴有眼部痕癢、疼痛、自覺有異物感 3. 眼睛紅腫(結膜充血)、畏光 4. 嚴重時更伴有發燒、頭痛、喉嚨痛等不適症狀 主要傳染途徑多由患者的手接觸眼部分泌物後,作為感染途徑將病毒傳於他人,包括握手、受污染的泳池水、傳染物(巴士扶手、工作器具、門柄、毛巾等),被傳播者在不自覺下手部接觸眼睛便可感染。另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飛沫傳播等)亦可將病毒廣泛傳播。 中醫治療主要以內服中藥,以疏散風邪,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為主要治法,亦可配合外治法,如使用針灸、放血等。 如何預防 「 紅眼症 」? 1. 切斷傳染途徑; - 患者應保持雙手清潔,以及勤清洗消毒毛巾、枕頭套等個人衣物,避免與患者共用眼藥水、化妝品及毛巾;患病期間暫停佩戴隱形眼鏡及到泳池游泳;平時勿用手揉眼睛,可用乾淨棉球沾冷開水輕拭分泌物。 2. 護眼習慣; - 減少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每30分鐘閉眼休息5分鐘。按壓「攢竹穴」(眉頭內側凹陷處)、「太陽穴」各1分鐘,促進眼部氣血循環。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傷肝陰。 3. 飲食忌宜: - 避免辛辣刺激:辣椒、薑、蒜、胡椒(易助體內熱性);忌油膩燥熱:炸雞、燒烤、羊肉、荔枝、龍眼 ;減少甜食:蛋糕、含糖飲料(甜食生濕助熱) 。患病期間,可用熱水沖泡菊花枸杞,清肝明目,緩解輕微紅癢。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問題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意見。若症狀持續未改善,或出現視力模糊、劇烈疼痛、發燒不退,請及時就醫。 # 紅眼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泄瀉
泄瀉 |中醫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脾胃病。它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為多見。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之中濕邪是致病的關鍵。外來濕邪,首先影響的是脾,因為脾惡濕,它會令脾失去原本的功能(脾主健運),而致水穀不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形成泄瀉。而內傷當中脾是最為關鍵,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大小腸的分清別濁和傳導變化功能亦與脾胃息息相關。脾主運化水濕,脾胃當中又以脾為主,如果脾健運失職,清氣不升,清濁不分則成瀉。另外其他致病因素如寒、熱、濕、食積等邪氣,或者肝腎出現問題,加上脾虛,則會形成不同症型。 泄瀉又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泄瀉 一、寒濕泄瀉, 患者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常用的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 二、濕熱泄瀉,患者瀉下急迫,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常用的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三、傷食泄瀉,患者瀉下稀便,氣味臭穢,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噯腐酸臭,常用的方藥保和丸加減。 慢性泄瀉 一、脾虛泄瀉,患者因進食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而見泄瀉,胃口減少,食後脘悶不舒,常用的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二、腎虛泄瀉,患者通常黎明之前發作,腹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可見小腹冷痛、形寒肢冷或腰膝酸軟等腎虛情況,常用的方藥四神丸加減。 三、肝鬱泄瀉,患者每逢情緒變化大,即發生腹痛泄瀉,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伴有胸脅脹悶,常用的方藥痛瀉要方加減。 在日常保健中,脾虛人士可多食用黨參、白術、茯苓、等健脾利濕。腎虛可食芡實、蓮子等補腎健脾止瀉。而肝鬱則可食用佛手、玫瑰花、山藥等理氣解鬱、健運脾胃。若泄瀉日久未見改善或康復,應盡快尋求註冊中醫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 泄瀉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六淫」病因與調攝(六):燥淫
科普|中醫 今期文章主要論述燥淫特點與相應的調攝。 燥為秋季主令,其中初秋時暑熱未盡、易感而發為溫燥;深秋近寒冬則易感而發為涼燥。若為溫燥者,多渴喜飲冷,咳嗽無痰或痰少質較為黏稠,舌偏紅,苔薄白或黃而乾。若為溫燥者,多渴喜飲熱,咳嗽無痰或痰少質較為清稀,舌淡紅,苔薄白而乾。 燥淫特點: (一)燥性乾澀 所謂「燥勝則乾」,燥淫易於損傷人體津液致使各種乾燥的表現。其中以皮膚肌表、官竅(口唇、咽喉、鼻腔為甚)乾燥為主,可以出現口唇乾裂、口咽乾渴、眼乾、鼻乾、皮膚乾癢等症狀。 (二)燥易傷肺 肺為嬌臟而喜清肅柔潤,故最畏燥氣。肺為燥淫所傷後,最常見症狀是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致反覆咳嗽不愈、甚或出現氣喘促。 要避免感受燥邪而致病,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事項: 適時補充足夠水份、家中可以酌用加濕器。少吃辛辣煎炸食物。 秋季時可適度食用各種潤燥食物,如:羅漢果、甘蔗、牛奶、核桃、蜂蜜、話梅、冰糖等。 燥邪致病時,若為溫燥者,可用桑葉、太子參各3克泡茶代水飲用以潤肺生津;若為涼燥者,可用紫蘇葉3克、烏梅1-2粒泡茶代水飲用以宣燥潤肺。 溫馨提示:如有任何疑問,請向中醫師諮詢。 # 科普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藥調治血壓升高醫案
血壓升高 |中醫 陳XX,女,65歲 2025/2/25 近日頭暈頭痛,伴有少許天旋地轉感。今日自行測得血壓上壓170+。就診時診所測163/82mmHg P:70。自訴平時血壓上壓120-130mmHg,未規律服用降壓藥。 刻診:頭暈頭痛,少許天旋地轉感。手冰涼,怕冷。無汗出。眼睛腫脹。稍口乾,不覺口渴,飲水正常。胃口正常,腹不適,胃脹、反酸、噯氣。大便日1次,偏軟。小便偏黃,尿頻,夜尿2-3次。難入睡,多夢(昨日夢見水浸)。胸悶,疲倦。晨起有清鼻涕,咽喉有痰。脈弦緊,左寸關促,尺沉;右寸尺不足,關脹。舌紅嫩,苔白膩,邊厚。 處方:厚樸24g 生薑24 法半夏12 炙甘草6 黨參9 桂枝12 黃芩9 枳殼30 白朮12 益母草30 牡蠣24 赤小豆24 麻黃3 桔梗12 三劑(小品厚姜半甘人參桂枝湯+利水降逆+祛寒藥) 囑患者注意保暖,多穿衣物,中藥趁熱服用,若服藥後有汗出則效佳。 2025/3/1 患者複診訴服藥後效佳,服藥一劑後,汗出,自覺身體輕盈,測血壓上壓120+。第二日晨血壓上壓137。就診當日早晨已停藥1日,血壓稍高155。 刻診:服藥後頭痛已無,剩餘少許頭暈。怕冷明顯好轉,手冰涼消失,精神明顯好轉。出汗增多,眼睛腫減退過半。少許口乾,飲水正常。胃口正常,胃脹消失,少許反酸、噯氣。大便日1,偏軟。小便黃減輕,尿頻,夜尿2次。睡眠好轉。無胸悶。流鼻水消失,少許痰。 原方基礎去麻黃,續服5劑。 病案分析:高血壓以中醫角度分析,在筆者經驗來說,常見病因為: ① 氣血上逆 。常見患者急躁,睡眠不好,脈診可見雙寸脈太過,常用中藥: 血上逆 :黃芩、白芍、川牛膝等; 水上逆 :茯苓、牡蠣、益母草等; 氣上逆 :枳殼、厚樸; 火上逆 :石膏、梔子等。 在此基礎上,再判斷患者屬於心火偏盛、肝火偏盛等,選擇相應歸經藥物。 ② 虛證 。可見脈整體偏軟細無力,雙尺脈不足,雙寸脈稍太過或不足。此證型常見老年人,身體素虛,心臟需要代償性增加泵血力量才能滿足臟腑血液供給,患者可見神疲乏力,頭暈,面色萎黃等虛證表現,此證型血壓一般不會太高。 這種常見腎虛與氣虛為主,需補腎如桂附地黃丸;補氣:補中益氣湯;強心:桂枝加丹參。 ③ 表寒 。許多高血壓患者會在寒冷天氣,血壓會升高。其原因為,受寒後,血管會收縮以增加血流而產熱。因受寒而引起血壓波動的情況非常常見,這裡患者可能已規律服用降壓藥,仍血壓偏高,可見怕冷手腳冰涼,脈緊。這種情況可用麻黃、生薑等藥物,且見效迅速,常汗出及血壓下降。但麻黃需謹慎使用,麻黃可使心率增加,一些患者體質素虛及有心臟病的慎用或用量小。 ④ 血瘀 。高血壓患者日久多有血瘀,可見舌頭紫黯或有瘀點。在辨證基礎上,選用一些活血藥如益母草、桃仁、嚴重的可用水蛭、土鼈蟲等。 基於以上,此患者病機屬於表寒不解、胃虛寒水氣上逆。如在小品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桂枝湯治療患者的胃脹反酸以及利水(患者尿頻,眼睛腫、夢見水浸)的基礎上,配合麻黃解表散寒去濕(患者手涼怕冷,眼腫),效果顯著。 # 血壓升高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對三叉神經痛的理解與日常調攝
三叉神經痛 |中醫 一、中醫對三叉神經痛的認識 中醫將三叉神經痛歸類於「頭風」、「面痛」或「偏頭風」範疇,認為其病機與 外感風邪、內傷情志、經絡阻滯 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及「風者,百病之長也」,臨床觀察發現,此病多因風邪夾寒、夾熱侵襲頭面經絡,或肝膽火熾、胃火上衝,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的病理狀態。 病因病機分型: 1. 外感風邪 :風寒凝滯經絡,疼痛如刀割,遇冷加重;風熱上擾則伴面赤口苦。 2. 肝膽鬱火 :情緒波動誘發,痛勢急劇,伴目赤易怒,脈弦數。 3. 痰瘀阻絡 :病程纏綿,痛處固定,舌質紫暗,苔厚膩,屬痰濕與血瘀互結。 二、治療原則與療法 中醫治療以 祛風通絡、調和氣血 為核心,依證型施治: · 風寒證 :選用川芎茶調散加減,重用白芷、細辛溫經散寒。 · 風熱證 :以芎芷石膏湯清熱祛風,配伍菊花、鉤藤。 · 肝火證 :龍膽瀉肝湯清瀉肝膽,佐以白芍柔肝止痛。 · 痰瘀證 :牽正散合通竅活血湯化痰逐瘀,酌加全蠍、地龍搜風通絡。 三、日常調攝要點 1. 情志調適 肝主疏泄,情緒焦慮易致肝鬱化火。建議練習深呼吸、冥想,或透過太極、書畫舒緩壓力,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2. 飲食禁忌 o 忌食辛辣(如辣椒、酒)、燥熱(羊肉、肉桂)及發物(蝦、蟹),以防助火生風。 o 宜選清肝食材:菊花茶、芹菜汁;滋陰類如百合粥、銀耳羹。 o 風寒型可適量薑茶溫散,痰瘀型建議山楂陳皮茶化瘀。 3. 起居防護 o 頭面部避風寒,外出戴口罩圍巾,洗臉水溫需適中。 o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耗傷陰血,加重虛火上炎。 4. 導引養生 o 面部穴位按摩 :每日按壓攢竹、四白、迎香穴各3分鐘,疏通陽明經氣。 o 八段錦 :着重「五勞七傷往後瞧」、「攢拳怒目增氣力」兩式,調理肝膽氣機。 o 溫灸療法 :居家可用艾條溫和灸足三里、關元穴,培補正氣。 四、總結 中醫強調三叉神經痛乃「本虛標實」之證,急性期以驅邪為主,緩解期需健脾養肝、滋腎填髓以固本。患者應配合醫囑長期調養,定期針藥並行,並記錄疼痛誘因以避開風險。通過系統性調攝,多數患者可顯著降低發作頻率,改善生活品質。詳情可向相熟註冊中醫師查詢。 # 三叉神經痛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