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tems
I'm a title. Click here to edit me.
失眠的自我按摩
失眠 |中醫 失眠使人的精力無法恢復,不僅影響精神狀態,還會影響機體的其他功能,最突出的表現是引起胃腸道疾病,長期下去是對身體臟腑的慢性損害。睡眠好是人體氣血陰陽平衡的表現,失眠的人體內的陰血不足。按摩對失眠非常有效,是調整氣血陰陽的好辦法。 A.睡前按摩 可在每晚睡覺前,坐於床上進行如下按摩,每個六位操作1分鐘。 步驟1揉百會 揉百會(在頭頂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 步驟2擦腎俞 擦腎俞(在第二腰椎旁開二指寬處)。 步驟3摩氣海、關元 摩氣海(在臍下二指寬處)、關元(在臍下四指寬處)。 步驟4揉按足三裡,三陰交 揉按足三裡(在膝蓋骨外側下四指處)、三陰交(在內踝尖上四指寬處),輕拍打至有酸麻脹感即可。 步驟5擦湧泉 擦湧泉(在足底中線前1/3處)。 步驟6全身放鬆 仰臥於床上做細而均勻的深呼吸1分鐘,全身放鬆。 B.白天按摩 白天可進行以下按摩。 步驟1分抹、按壓眉弓 雙拇指從印堂依次分抹至太陽,再用拇指壓印堂,並沿眉弓向兩側對揉至太陽。 步驟2分抹眼瞼 雙拇指點壓晴明處,然後分別按抹上下眼瞼。 步驟3點壓面部穴位 用雙拇指指腹從印堂開始,依次點壓晴明、迎香、人中、地倉、承漿、大迎、頰車(咬牙時,咬肌的最高點)、下關(在面部耳前方,顴骨弓下)、耳門、聽宮、頭窍陰、翳風、太陽(在眉梢與外眼角的中間向後一指寬的凹陷處),每穴各點壓3遍。 步驟4推角孫 推角孫,自耳前向耳後直推1分鐘,兩側交替進行。 步驟5點壓風池 點壓風池(在入髮際一指寬左右,用兩拇指從頸椎正中分別往兩側一推,推到凹陷處)。 步驟6拿頸後 拿頸後大筋、肩井(在兩側肩膀的最高點)約2分鐘,按壓穴位時有酸脹感為宜。 步驟7搓手浴面 先將兩手搓熱,如手掌過於粗糙可塗抹適量護膚霜,隨後掌心緊貼前額,用力向下摩擦,直到下頜,連續做1分鐘。 步驟8按摩耳廓 人體軀幹和內臟在耳郭均有一定的反應部位,按摩耳郭有助於調節全身臟器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更有利健康。 # 失眠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醫防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中醫 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三種。在中醫診斷中歸類為“痞滿”、“胃脘痛”、“吐酸”等範疇,主要症狀包括上腹部脹痛、燒灼感、泛酸、進食後加重和消化不良等。據統計,全世界本病發病率近30%,年齡在23歲至34歲之間的患病人數還在逐年增加。長期胃病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甚者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胃部惡性腫瘤,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 在西醫治療方面,本病主要側重於改善胃腸動力、抗幽門螺旋菌感染、調節胃酸、保護胃黏膜、抗焦慮抑鬱等,並提出社會-精神-心理等多因素致病理論。然而,由於其在臨床的不確定性,治療效果一直未如理想。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機涉及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多個方面。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中阻於胃,寒性收引導致胃失和降。 飲食傷胃:飲食不節,過飢過飽,或者飲食不潔,導致胃失和降。 肝氣犯胃:情志抑鬱,肝氣失於調達,橫逆犯胃,致氣機阻滯,發為胃病。 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及,或後天飲食不節,或脾胃久病受傷, 均能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或胃陰不足,胃失濡養。 除此之外,中醫認為本病臨床上需以辨虛實、辨寒熱為基礎。本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且容易復發,因此在診斷時需要注意辨別是否存在夾痰、夾瘀、氣血失和等相關病證,同時應以扶正與祛邪並重。由於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上述病因可能導致脾胃的升降失常,不通則痛。如寒凝而痛、食積而痛、氣滯而痛等等,因此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董建華教授反覆強調“通法”,總結出脾胃病通降理論,運用理氣通降、化瘀通絡、通腑瀉熱等方法治療本病。 病案分享: 男,40餘歲,胃病多年,反覆胃痛和泛酸。素喜冷啤酒和吃火鍋,10年前幽門螺旋菌感染治療史,近年來做了三次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幾天前,吃油膩食物後出現腹痛腹瀉,胃痛和泛酸加劇。西醫診斷為急性胃炎,處方藥物效果不理想,遂來求醫 初診患者腹痛腹瀉3日,上脘部隱痛,燒灼感,常泛酸水。口乾口苦,眠時胸悶心翳,呼吸不暢,查其脈滑,舌苔白稍黃。其自述工作壓力不大。考慮患者平素食飲不節,久患胃病脾胃虛弱,刻下再次食用肥膩,為慢性胃炎-急性發作兼合併腸胃炎,初予藿香正氣散合參苓白朮散健脾除濕,佐以海螵蛸、瓦楞子、牡蠣等制酸止痛,以蒲公英解毒消癰,抗炎和保護胃黏膜。並叮囑患者忌食生冷,肥膩、煎炸之物。 三天後患者覆診,述已無腹瀉,腹稍隱痛,泛酸減輕2成,夜間胸悶心翳、胸中灼熱大減。料濕氣未盡,故再次藿香正氣散合參苓白朮散加減處方4天。後覆診數次轉以半夏瀉心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情況已趨穩定。患者述偶有吃火鍋及飲用啤酒,亦只稍見胃中熱及少量泛酸。遂叮囑患者飲食宜節制,勿過量,仍需堅持治療3月以鞏固療效。 文章謹供參考,慢性胃炎成因不同,治療有異,如有任何疑問,請咨詢中醫師進一步了解情況。 # 慢性胃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明明訓得好足夠,訓醒仍覺攰過狗?
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醫 經常在門診見到有來想調理身體,覺得自己濕氣重,經常很攰,訓極都唔夠,想祛濕。然而仔細問診後發現只有部分病人是單純由濕邪引起的症狀或者俗稱「濕氣重」,但更多的病人是比「濕氣重」更進一步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出現持續性疲勞徵狀至少6個月的慢性病症,且無法經正常睡眠和休息恢復,並排除其他慢性疾病的因素如癌症、慢性感染或發炎、免疫系統性疾病、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等等。現時現代醫學對此的具體成因有許多推論,但確切原因仍未知,亦沒法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可以事先預防。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常見表現包括意力與記憶力變差、咽喉痛、淋巴結疼痛、消化性潰瘍、肌肉疼痛或無力、關節疼痛、廣泛性頭痛、嗜睡或失眠等。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慢性疲勞綜合症相當於中醫內科學中的虛勞病及鬱病,部分「長新冠」的病人亦屬於此病。虛勞病的成因有很多,《理虛元鑑》中提及“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後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 其中境遇之因就是包含情緒致病的因素,亦可歸屬鬱病的範疇,而都市人除了境遇之因外,最容易由此得病的就是病後之因或外感之因。外感之因在中醫術語中是泛指外來致病源,但根據前後分析,應是指感受邪氣而未發的狀態,即是民間俗稱的「作感冒」「想病未病」。而病後之因就包括兩個情況,一個係病後身體未恢復,一個係病後餘邪未清。現代醫學則把以上「作感冒」狀態或病后狀態歸類為全身慢性炎症,考慮為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統問題,而憂鬱症也被現代醫學考慮為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主因之一,然而現代醫學並沒有找到此病確切的成因,所以也沒有專屬的治療方式。 由於虛勞病在中醫已累積了豐富的治療經驗,特別是對於一些突出症狀,例如肌痠乏力、嗜睡失眠、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和口干咽痛等,效果顯著。只要調理好內在的功能紊亂和失衡狀態,祛除邪氣,使五臟六腑功能恢復,就能較好地治療好慢性疲勞症候群。 # 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失眠病案分享一則
失眠 |中醫 女,59歲。 眠差2個月。最近2個月突然無睡意,每天晚上均發生,難入睡,容易醒,淺睡。1個月前外感後經常頭重,早上頭痛,容易打噴嚏,流眼水多,流清鼻涕,咽中有痰粘,難咯,經常清嗓子,疲倦,眠差,口乾,烘熱汗出,下身冷,腰痛,納一般,胃痞,大便爛。脈滑,舌紅, 苔薄白。 這個病人以失眠為主症求診,但除了失眠這一個主症外,她的兼證十分多,看似十分混亂。不過,在病機上,其實就是一個上熱下寒的表現。上半身以熱爲主,包括心火旺引起的失眠,以及口乾、烘熱汗出這些上熱的表現。下半身則以寒爲主,包括脾胃寒引起的納一般、胃痞、大便爛;以及腎寒導致的下身冷,腰痛。因爲脾胃的不足導致水濕過多,造成了頭重、早上頭痛、容易打噴嚏、流眼水多、流清鼻涕、咽中有痰粘、脈滑。所以辯證上為上熱下寒。 在治療上,則是用調和寒熱的方法,清上半身的熱,溫下半身之寒,用藥寒溫並用,再加以安神的藥。主方為半夏瀉心湯加減。服藥3天後反應如下: 眠差改善,入睡可,可一直睡5-6小時,多夢,頭重大減,頭痛未有,最近2天聲音稍沙啞,咽乾,稍咳嗽,仍容易打噴嚏,流眼水多,流清鼻涕,咽中有痰粘消,經常清嗓子大減,稍疲倦,納一般,胃痞,大便爛,有時洪熱汗出,腰痛,雙耳鳴。再服藥3天後,失眠已完全康復。 # 失眠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益氣養陰法治療發燒個案一例
內傷發熱 |中醫 發燒,又稱為發熱,常見於感冒時人體內正氣與風寒、風熱邪氣抗爭時,表現在外的一種形式。這種發熱或會在病程中反覆出現,退燒後不久體溫再度升高,但只要病證未脫離感冒範疇,大多數會在3-4天退燒康復。除了外感病邪外,人體內在陰陽氣血失調也會造成身體不明原因發熱。這個情況下貿然服用感冒退燒藥,有機會使病情加重。 近日一例發燒患者求診,分享病案經驗: 患者女A,15歲。9月初主訴發燒、頭痛、頭暈、疲勞2天。自訴症狀始於體育課後汗出吹風,加上升學壓力,睡眠不足。其母擔心症狀不斷加重,遂來求診,希望盡快予外感中藥以緩解頭痛發熱症狀,避免影響女兒生活和學習進度。首診頭痛發熱,神疲乏力,無惡寒畏風,無口乾口苦,無鼻塞流涕,無咽痛咳嗽。易口腔潰瘍,納呆,二便調,末次月經剛結束,週期可,量可,血塊色暗紅,痛經史。舌紅瘦苔薄黃,脈細數弦。四診合參後發現病人雖曾吹風,但其表現並不符合外感風寒、風熱的典型症狀,反而更像是由於正氣不足、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發熱。 考慮到患者的症狀並非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發熱,因此不使用常規的感冒退燒藥。診斷為內傷發熱,證型為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予補中益氣湯合兩地湯加減治療。組方:黨參10g、黃芪15g、白朮10g、生地15g、 麥冬10g、 地骨皮10g、 合歡皮10g、柴胡5g、當歸3g、黃芩5g,每天一劑,早晚分服,連服3天。囑患者充分休息以恢復正氣,緩解發熱症狀。 一周后回訪時,女童在經過充分休息後,發熱症狀已經自行消退,頭痛、頭暈等不適也明顯緩解,未再出現感冒等其他症狀。另建議患者在月經後特別注意調理氣血,避免體力透支和過度勞累,以維護身體的正氣。原方再進3劑鞏固療效。 病案中的內傷發熱容易與外感風寒或風熱相混淆,特別是當患者有發熱、頭痛等症狀時,很多家長或醫生容易誤認為是感冒引起的。這種誤診可能導致使用不必要的退燒藥或抗生素,反而會加重患者的虛弱,延緩康復。 按摩建議: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處,適當按揉有助於補益元氣、提升正氣。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外側,按揉此穴位可以健脾胃、益氣血,有助於緩解疲勞和胃口差的症狀。 # 內傷發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丹梔逍遙散加味治痛經
痛經 |中醫 林女,十七歲,10/12/2023初診: 反覆經行首2天小腹緊痛,喜溫喜按,近數月疼痛加重,每次需服止痛藥3顆控制。但即使服了止痛藥,仍會因為疼痛劇烈而致嘔吐黃水,苦不堪言。月經週期素準,30天一行,經期5-7天,量色皆可,伴少量血塊。今天是月經第二天,刻下小腹緊痛,面色㿠白,納呆,眠可,大便暢,質成形,日一行,小便黃,不渴。脈弦滑尺沉。舌淡暗,尖邊紅,胖,齒印,苔薄白膩。 此乃血虛宮寒,肝鬱化火,橫逆脾土之證。仔細詢問後,發現病因都是生活習慣不良之故——學業壓力大、經常熬夜和嗜飲冰冷。因當下經行疼痛明顯,急則治其標,治法先以緩急止痛為主,處方丹梔逍遙散清肝火涼血、健脾和胃,另加一些活血化瘀止痛之品,如:香附、鬱金、川芎、山楂、延胡索和益母草。服藥三天,覆診再議。 13/12/2023二診: 服藥後無不適,今天月經第5天,經量少色啡,腹痛已平,小便黄減,餘無不適,守前法加減再進。 7/1/2024五診: 過去數診皆以丹梔逍遙散加味治之,服藥後無大礙,今天是月經週期第30天,大便爛,日2行,餘無不適。月經將至,考慮到疼痛以緊痛為主,而且喜溫喜按,一派血虛宮寒之象,故改以溫經湯為主方,酌加活血通經、化瘀止痛之品。 14/1/2024六診: 患者疑因不耐吳茱萸的味道,兩次服藥後不久均即嘔吐,心生畏懼,自行停藥,未有盡劑。今次痛經如前,服止痛藥後仍伴嘔吐,但患者自述痛感會於月經第三天量始增多後減退。此乃氣滯血瘀之象,法當活血化瘀無誤。吳茱萸能溫經通絡止痛,又能降逆止嘔,理應與此證甚為合拍,無奈患者不耐其氣味,唯有復以初診丹梔逍遙散加味之法治之,倍用白芍以仿當歸芍藥散之意,緩肝止痛。 此後皆守上法治之,二月行經仍見腹痛嘔吐,但血塊有所減少。三月行經終見明顯改善,小腹緊痛較前減半,只需服一顆止痛藥控制,而且沒有嘔吐,醫患皆喜。但始終年輕人嗜飲冰冷的生活習慣難改,而且即將要考DSE,學業壓力大,故痛經時有反覆,時需服止痛藥一顆以控制,但嘔吐已半年未見。最近一次覆診告知,七月行經一點腹痛也沒有,可完全不用服止痛藥,都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前後治療共半年,服藥逾百劑,感謝患者的配合和堅持,終見顯效。寄望患者日後能繼續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學業和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好讓痛經絕跡。 # 痛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胃痛與脅痛病案一則
胃痛 |中醫 同一位病人,先後出現胃痛與脅痛兩種不同的症狀,而兩次診症的用藥上只有一兩味的變化,皆能把症狀減輕或消除,體現了中醫的異病同治觀念。 女,59歲,胃痛半年,納呆噯氣,右肝區隱痛,口乾偶苦,晨起痰滯,寐易醒,足底熱,大便稍溏2日1行。舌紅,苔薄白,脈弦滑細。 診斷為胃痞。肝鬱脾虛證。 症候分析: 納呆噯氣、大便溏、痰滯,屬脾胃虛弱夾濕。 右肝區隱痛、寐易醒、脈弦滑,明顯有肝鬱不舒之象。口乾偶苦,為肝鬱化熱。 肝失疏泄,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氣機阻滯,即可發為胃痛。 治法為疏肝健脾。處方: 柴胡 ,黃芩,半夏,黨參,北沙參,麥冬,山藥,麥芽,白芍,生薑,大棗,炙甘草,枳殼,白朮。 本次為患者第三次覆診,先前胃痛較甚,口苦明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痛及口苦均有減輕,今次則改用小柴胡湯善後調理。 小柴胡湯與半夏瀉心湯實際上只有兩味藥之差,小柴胡湯君藥為柴胡,故疏肝力量強;半夏瀉心湯則用黃連,苦寒以清上炎之熱邪。小柴胡湯用生薑,止嘔力強;半夏瀉心湯用乾薑,止瀉更好。 患者肝鬱之症明顯,右肝區隱痛、脈弦滑,故用疏肝之力較強的小柴胡湯,當中薑棗草同時兼顧虛弱的脾胃,土旺則不懼木氣之犯。 最後因患者體瘦,舌苔偏少,故加一些滋養胃陰的藥如北沙參、麥冬、山藥、白芍等,以防 柴胡 、半夏之溫燥傷陰。 藥後胃痛及脅痛均有改善,繼續調理。 # 胃痛 #脅痛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跟痛病(足底筋膜炎)病案一則
跟痛病 |中醫 陳先生 男 56歲 患者職業從事辦公室處理文件傳遞,需要不停走動將文件傳送到不同地區的辦公室,長期不停的走動使雙腿受累,甚至酸軟疼痛,出現足底疼痛。在疾病初期,患者自行手動按摩小腿、足底,並在晚上浸泡雙腳,步行時將鞋墊加厚,方能暫時緩解疼痛。 求診前數天患處疼痛加重,早上起床站立時足底痛甚,不能觸地,活動後疼痛稍微減輕,無明顯紅腫。檢查時左足跟骨前方與後方連結跟腱處按壓疼痛,同側患處上方的踝關節內側按壓疼痛;右腳跟骨處也有輕微疼痛,雙小腿酸痛明顯,其餘查體正常。 由於患者工作依靠雙腿,如果工作時雙足疼痛,工作不單止效率大大降低,而且雙腿可能因為這樣而導致損傷。希望透過中醫治療減輕疼痛,甚至疼痛消失。 根據患者的主要症狀以足跟疼痛為主,兼有踝關節附近疼痛(可能是踝關綜合症),主因是雖然辦公室工作,但是屬於長期勞動,導致雙腿的使用比較頻繁。這些情況在一些從事長期運用雙腳,如站立、行走,的工種是非常常見。有時候可能是患處曾受外傷後疼痛不明顯,帶傷行走,當身體氣血不能支撐時,舊傷新病一併出現,不通則痛,從而出現跟痛病。脈診:弦而無力,診斷為痹症(足底筋膜炎),証型為氣虛血瘀。 首診-2024/08/26:鑑於患者病情,其體質是由於長期勞動,氣血耗損;足跟局部氣行無力,氣虛血瘀,血行不通,不通則痛;治療治則:整體補益氣血,局部行氣活血,”急則治標,患則治本“,以局部針灸取穴為主,取阿是穴,在足跟疼痛處針刺,以行氣活血,輔以調整身體的氣血,針刺足三里、陽陵泉、地機、三陰交、太溪、太衝,以補益氣血,配以紅外線燈照射治療。 二診-2024/08/29: 左腳踝關節內側疼痛減輕,腳跟內側近腳踝處疼痛減輕;腳跟後部跟腱處按壓疼痛明顯,治療續前。左腳踝關節與腳跟疼痛減輕代表辨證與治療方向準確,繼續治療下去。跟腱處疼痛出現的緣故是由於它是次級疼痛,沒有最初踝關節、腳跟骨部位內側明顯,所以相比較之下,跟腱處疼痛不明顯。所以這次治療也針對跟腱處局部針刺,和整體針刺的調理即可,治療形式同前。 跟痛病(如足底筋膜炎等)如果病情輕,治療及時,及早求醫,病程一般相對較短,基本上就是針灸3-5次的事情。 針灸治療對於勞損或慢性炎症所導致痛症效果明顯,有著止痛、修復肌腱、肌肉損傷等功效,而且不用擔心服用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尤其對於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針灸是一項不錯的另類替代治療方法。 生活上,需要盡量減少患處活動,為雙腿爭取休息時間;可以適當的浸泡溫水舒緩足部肌肉、肌腱等,加快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炎症。 # 跟痛病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失眠的中醫治療
失眠 |中醫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很多都市人都容易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欠佳。失眠,在中醫的病名為不寐,主要表現有入睡困難、易醒、醒後難以再次入睡、淺睡、夢多等等。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的休息康復,氣血運行,白天容易疲倦,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失眠的原因多數由情緒影響,不論社會新聞、經濟、家庭、與人爭執、工作壓力等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在中醫角度,一般與心臟、肝臟關係密切。心主神明,神安則寐。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時,受驚或過度擔憂,都容易心驚膽怯,心神不寧。肝臟則指肝氣郁結,意思是身體氣血運行不暢。中醫的肝臟主疏泄,行氣。如果情緒過份鬱悶,都會影響身體內「氣」的運作。一般而言,中醫所指晚上睡眠就是陽氣入於陰分。「氣」不暢,會影響臟腑陰陽氣血。還有另一種情況是食太飽,過飽會影響睡眠,難以入睡,這個比較簡單處理。而超時工作,休息不足,不能當作失眠,是睡眠時間過少,不是中藥治療能解決到。 中醫的治療一般可用中藥內服和針灸治療。中藥治療亦針對病因,如肝氣鬱結,亦用疏肝行氣處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心神不寧,則用安心寧神藥,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歸脾湯等等。如受驚過度,可用溫膽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朱砂安神湯等等。另外,亦可進行針灸治療,在頭部取穴和手少陰心經取穴,意在安神定志。 除了藥物治療,作息同樣重要,盡量嘗試平衡工作與生活,不要給予自己太大壓力,未必所有事情都有解決方法,有需要時亦要尋求家人和朋友幫助。而服用中藥前,要先諮詢中醫師意見,注意藥材種類、質量、份量等。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 失眠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跟腱炎的中醫治療
跟腱炎 |中醫 跟腱是指阿基里斯跟腱,是人體中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後的比目魚肌、腓腸肌的肌腱在足跟上方約 15cm 融合形成,與足跟之間有滑囊減輕及潤滑摩擦。跟腱炎與常聽見的運動員阿基里斯跟腱斷裂不同,後者是因暴力以致肌腱損傷,屬於急性須要手術治療;跟腱炎是指跟腱慢性長期勞損後形成的無菌性炎症,多是由於小腿後肌肉反覆過度牽拉導致發炎,常見於須長期站立、跑行的患者。運動員每天長時間超負荷的訓練容易引起跟腱炎,但一般市民缺乏鍛鍊、跟腱韌性不足、穿著不適合的鞋履(如過軟、過硬、過寬、過窄等)、體重過大、扁平足等都會令跟腱承受的壓大增加。 跟腱炎的症狀有足跟上方疼痛、痠痛、僵硬,活動後加重。痛感通常會在清晨或者劇烈運動後的休息期間發作,足跟肌腱有明顯壓痛,如病程嚴重惡化,局部可明顯腫大甚至出現結節。中醫多以針灸推拿治療本病,用以鬆解局部肌肉緊,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癒合。常用穴位崑崙、太溪等針對肌腱炎症,減輕疼痛,局部甚至可用針刀、火針等以破壞陳舊損傷組織加速新陳代謝,小腿三頭肌緊張則可用穴位如飛揚、承山、地機、承筋、陽陵泉、合陽等穴位解開肌肉痙攣,患者亦可以透過按壓或按摩小腿後肌群去減輕跟腱的牽拉。 總體來說,跟腱炎並不是一個嚴重的疾病,患者經休息、自行伸展、按摩等未有改善後可接受針對性的中醫針灸治療。日常需要配合鍛煉,逐漸增加負荷,穿合適的鞋履加強足弓的承托,肌力訓練亦應以離心收縮、增強肌腱韌性的動作為主,防止復發。 # 跟腱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中藥治療濕疹病案兩則
濕疹 |中醫 今年香港的天氣十分炎熱,不少以往未曾有皮膚問題的人,亦開始出現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濕疹,由於濕疹不但出現痕癢不適,同時影響外觀,對患者身心造成困擾。一般遇上這樣的病人,都會以中藥內服的方式治療,以下為近期的兩側病案,讓大家了解一下中醫如何治療濕疹。 病案一: 患者為35歲女性,2024年7月初診,由於近期工作壓力過大,心理狀態持續緊張,肝氣鬱結,鬱而化火,加上飲食不節,經常進食辛辣煎炸食物,胃火熾盛,出現口唇紅腫熱痛,水疱,脫屑,乾燥,影響進食而求診,同時伴有口乾欲飲,便秘,睡眠差,舌紅,苔薄黃,脈弦數,從以上種種症狀,辨証為肝胃鬱火,熱毒上壅,處方以防風通聖散加減,藥物為防風、大黃、芒硝、甘草、薄荷、荊芥、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石膏、桔梗、滑石、知母。服用三劑後,口乾消失,大便較為順暢,睡眠改善,口唇症狀減輕、效不更方,藥量上稍仍增加,再服三劑,口唇症狀基本消失。 病案二: 患者為40歲男性,2024年8月初診,一週前全身皮膚出現紅色皮疹,以四肢較為密集,皮疹融合成片,腫脹,伴有口干,舌紅,苔黃白,右弦數滑數,左沉滑,患者平時特別怕風,雖然夏天,但仍身穿長袖衣物,否則渾身不舒。從以上症狀所見,皮膚色紅為熱毒蘊膚的表現,但平素畏風,則為血虛生風的表現,所以在治療時,需兩者兼固,清熱與補血並重,處方為防風通聖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藥物為防風、大黃、荊芥、梔子、白芍、連翹、薄荷、甘草、桔梗、當歸、川芎、石膏、滑石,蒼朮、生地黃、丹皮、赤芍。服用一劑後,大便溏薄,患者擔心致電查詢是否正常現象、此為排毒的現象,對皮疹為好轉先兆,患者信心增加,繼續服藥,三劑後皮疹明顯減退,仍有腫脹,在上方加入地膚子,白鮮皮,加強清濕熱的功效,再服三劑,皮疹基本消失。 用中藥治療濕疹,也可以有很明顯的功效,就以上兩個病案,只要皮疹的出現時間屬於短期,了解患者近期和以往的身體狀況,對症下藥,亦可以在短期內根治,當然,若果濕疹時間長,反覆發作,治療的時間亦比較長,因人而已,所以醫患關係必需互相信任和配合,才能治癒。若出現濕疹或其他皮膚情況,建議盡快求診,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 濕疹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治療水腫一例
水腫 |中醫 水腫是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症狀的病証。 在中醫學上屬「水腫」範疇。 水腫多由飲食、勞倦、七情內傷所致,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有賴於脾氣的升化傳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 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通調,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 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水濕浸漬,飲食不節,久病勞損等導致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不利,以上的臟腑功能失調,使體內水液滯留,水飲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近日遇一患者因下肢水腫求診,分享驗案一例︰ 患者女Z,65歲,主訴為下肢突發水腫1月, 反覆服用多程中西藥效不顯,初診見雙膝以下浮腫, 局部皮膚皺紋變淺 ,以手指按壓局部產生凹窩 ,上肢輕微浮腫,皮膚皺紋變淺 ,按壓局部未見凹窩,並伴有神疲乏力、下肢酸软,納可,寐可,小便正常,大便溏,舌淡苔厚白伴齒痕, 脉沉细緩。 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等未見異常,既往無心肝腎功能異常及水腫病史。 診斷為水腫,証型為氣虛水濕下注,治法為補氣利水消腫。 予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 組方:桂枝10g、茯苓20g、澤瀉20g、炒白朮15g、豬苓15g、黃芪15g、防己15g,車前子15g、牛膝10g、生薑6g、大棗6g,每日1劑, 早晚分服,連服3天。 患者1周後再次覆診,下肢水腫減輕,停藥數天未見反覆,手部浮腫減少,四肢皮膚皺紋較前清晰,神疲減輕,大便成形,脈象較前有力,上方基礎上加澤蘭10g活血利水消腫,後隨訪水腫續減,未有再作。 《金匱要略》在濕痹和水氣病中均出現防己黃芪湯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症脈治第二》:「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金匱要略·水氣脈證並治第十四》:「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腹痛加芍藥」。 張仲景用防己黃芪湯治療風水、風濕兩類病症。 主要用於治療因衛表氣虛,腠理不固,使津液外泄,及因氣虛推動無力,水濕留於肌表,而出現的顏面水腫、四肢浮腫等癥狀。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臨證指南醫案》中華岫雲總結葉天士水腫治驗為:「有濕在下者, 用分利; 有濕而著里者, 用五苓散, 通達膀胱。 」 五苓散通過利小便而通調三焦、運化水液,調氣布津,以治療因氣化失常,三焦水道失調,氣不化水而引起的水腫。 患者以下肢浮腫為主, 伴有神疲乏力, 下肢酸軟, 淡苔厚白伴齒痕等氣虛表現, 故臨床治療以益氣健脾、利水滲濕為主。 本方中生黃芪補益肺脾之氣,又可利水消腫,標本兼顧, 是治療表虛及虛性水腫的要藥, 防己祛風利水, 澤瀉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淡滲利水,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桂枝助膀胱氣化、溫陽化氣、利水消腫。 諸藥合用共奏氣行水消, 標本兼治之功。 # 水腫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