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中醫正骨復位

李宗响醫師



正骨復位|中醫


中醫的傷科發展歸因於古代戰亂的頻發,骨折、脫位以及筋傷等病痛多見,其中正骨復位手法是傷科四大治療方法之一,其源遠流長:唐朝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已將正骨復位手法系統地分為“正骨五法”,同時代的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記載了顳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該手法甚至沿用至今。


現代由於西醫的普及,骨折及脫位的患者多尋求西醫的手術治療。中醫正骨復位的手法因此著重於治療小關節紊亂或錯位,正骨復位手法也被坊間形象地稱為“啪骨”。隨著現代人因工作原因出現各種肌肉筋骨的勞損,加上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選擇到診所進行正骨復位的治療。提供正骨復位治療的除了中醫師外,物理治療、脊醫也有相應的手法,甚至按摩店的理療師也會幫顧客“啪骨”。患者除了對選擇診所的種類有考量外,更多的是對於正骨復位安全性的擔憂。下文中我們將著重探討正骨復位的原理、適應症、安全性以及禁忌症。


由於正骨復位的手法有一定的風險,因此進行正骨復位治療需尋求專業人士。新聞時不時會報導因正骨復位出現的意外,這些意外多因治療者不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只有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才能最大幅度上減少出現意外的機率。實行正骨復位的治療者需對人體解剖學有一定的認識,並且需要通過手法或者儀器確定患者出現錯位或紊亂的小關節位置。當確定患處後,治療者通過手法將錯位紊亂的小關節小幅度地分離,由於關節收到韌帶的限制,分離後的小關節重新回復到正確位置後,或會出現聲音。有些患者會認為只有出現聲音才是正確的復位,其實並不然。整復手法出現聲音會受到小關節的位置、骨骼強度、韌帶鬆弛度的影響;且部分整復手法出現聲音不是因為小關節回復正確的位置,而是因為滑動小關節時,關節囊內因累積壓力形成的氣泡爆破的聲音,有的甚至單純是骨頭摩擦的聲音。因此臨床上不用刻意追求正骨時的聲音。


正骨復位手法較常見的是應用在脊椎的小關節上,因此可以緩解頸椎、胸椎及腰椎出現的疼痛。中醫針對脊椎的正骨復位手法可分為1. 拔伸牽引。其多用於腰椎及胸椎小關節的問題;2. 旋轉復位。其多用於頸椎及腰椎的疾患;3. 頓壓法。其多用於胸椎的錯位。無論實行任何手法前,均需要先通過按摩推拿或針灸放鬆相應的肌肉群,降低肌張力對小關節產生的負荷,才能減少患者因正骨復位引起的損傷。正骨復位手法雖存在一定的風險,患者除了選擇正規的途徑進行治療外,治療者對於頸椎的整復也需額外留心,因為頸部椎體相對其他的椎體較為薄弱,附近也存在豐富血管、神經及其他重要的組織,出現意外時往往是因為頸椎的整復。


正骨復位亦具有禁忌症。1.骨質疏鬆患者。骨質疏鬆患者容易因整復手法而骨折,因此年老病患應避免接受正骨復位,絕經後婦女需由治療者評估後方能進行治療;2. 極度疲勞或空腹飢餓者;3. 精神過度緊張者;4. 經期婦女及孕婦;5.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6. 化膿性及結核性骨關節病患者;7. 免疫性骨關節疾病及骨腫瘤患者。


總括而言,中醫正骨復位手法對於常見的痛症及筋骨關節疾病有較佳的緩解作用了解自身情況,選擇正規診所、專業人士來治療,才能減少出現風險。


 #正骨復位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