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醫
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三種。在中醫診斷中歸類為“痞滿”、“胃脘痛”、“吐酸”等範疇,主要症狀包括上腹部脹痛、燒灼感、泛酸、進食後加重和消化不良等。據統計,全世界本病發病率近30%,年齡在23歲至34歲之間的患病人數還在逐年增加。長期胃病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甚者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胃部惡性腫瘤,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
在西醫治療方面,本病主要側重於改善胃腸動力、抗幽門螺旋菌感染、調節胃酸、保護胃黏膜、抗焦慮抑鬱等,並提出社會-精神-心理等多因素致病理論。然而,由於其在臨床的不確定性,治療效果一直未如理想。中醫認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機涉及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多個方面。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中阻於胃,寒性收引導致胃失和降。
飲食傷胃:飲食不節,過飢過飽,或者飲食不潔,導致胃失和降。
肝氣犯胃:情志抑鬱,肝氣失於調達,橫逆犯胃,致氣機阻滯,
發為胃病。
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及,或後天飲食不節,或脾胃久病受傷,
均能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或胃陰不足,胃失濡養。
除此之外,中醫認為本病臨床上需以辨虛實、辨寒熱為基礎。本病的特點是病程較長且容易復發,因此在診斷時需要注意辨別是否存在夾痰、夾瘀、氣血失和等相關病證,同時應以扶正與祛邪並重。由於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上述病因可能導致脾胃的升降失常,不通則痛。如寒凝而痛、食積而痛、氣滯而痛等等,因此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董建華教授反復強調“通法”,總結出脾胃病通降理論,運用理氣通降、化瘀通絡、通腑瀉熱等方法治療本病。
病案分享:
男,40餘歲,胃病多年,反覆胃痛和泛酸。素喜冷啤酒和吃火鍋,10年前幽門螺旋菌感染治療史,近年來做了三次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幾天前,吃油膩食物後出現腹痛腹瀉,胃痛和泛酸加劇。西醫診斷為急性胃炎,處方藥物效果不理想,遂來求醫。
初診患者腹痛腹瀉3日,上脘部隱痛,燒灼感,常泛酸水。口乾口苦,眠時胸悶心翳,呼吸不暢,查其脈滑,舌苔白稍黃。其自述工作壓力不大。考慮患者平素食飲不節,久患胃病脾胃虛弱,刻下再次食用肥膩,為慢性胃炎-急性發作兼合併腸胃炎,初予藿香正氣散合參苓白朮散健脾除濕,佐以海螵蛸、瓦楞子、牡蠣等制酸止痛,以蒲公英解毒消癰,抗炎和保護胃黏膜。並叮囑患者忌食生冷,肥膩、煎炸之物。
三天後患者複診,述已無腹瀉,腹稍隱痛,泛酸減輕2成,夜間胸悶心翳、胸中灼熱大減。料濕氣未盡,故再次藿香正氣散合參苓白朮散加減處方4天。後複診數次轉以半夏瀉心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情況已趨穩定。患者述偶有吃火鍋及飲用啤酒,亦只稍見胃中熱及少量泛酸。遂叮囑患者飲食宜節制,勿過量,仍需堅持治療3月以鞏固療效。
文章謹供參考,慢性胃炎成因不同,治療有異,如有任何疑問,請咨詢中醫師進一步了解情況。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