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丹毒診治病案分享

  • 張鳳翎醫師
  • Feb 27
  • 2 min read



丹毒|中醫


冬春之間,一男性長者因單側面頰紅腫疼痛數天,前來求診,曾服用消炎止痛藥和抗生素後症狀減輕,但停藥則發作。觸診示皮溫升高和輕微壓痛,同時症見患側頭痛和頜下淋巴結輕微腫痛,胃脹,大便調,納可。舌色暗紅,舌苔白膩,脈滑。

 

皮膚單側出現局部性紅腫熱痛,斑片略高於皮面,表面緊張,局部壓痛,大概率為丹毒。在頭面部發作的丹毒一般稱爲抱頭火丹,在下肢發作則稱爲流火。如紅斑發在下肢,其與正常皮膚界線分明的特徵會更加明顯。處理不當,斑片或會持續擴大,甚至出現皰疹和壞死。

 

丹毒的成因是細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有更高發作風險。細菌感染皮膚表層或淋巴系統,引發表淺皮膚炎症,而細菌多數經過皮膚黏膜的微細損傷入侵,因此鼻炎和足癬的患者有更大機會患上面部和小腿丹毒。

 

患者頭面部丹毒初起,屬外感熱毒,加上平素嗜辣易怒,血分有熱,火熱毒邪鬱阻,發於肌膚,為風熱毒蘊證,用普濟消毒飲、銀翹散、五味消毒飲、板藍根、大青葉一類的中藥疏風清熱解毒,加上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及丹皮、赤芍清熱涼血,内服中藥3天,配合外用紫黃膏,一日3次,囑咐患者禁忌辛辣煎炸刺激食物,2天即紅腫熱痛全退。

 

下肢丹毒往往屬於濕熱互結,因濕性黏滯纏綿,病情更難痊愈,甚至反覆發作,發展成慢性丹毒,出現小腿部皮膚肥厚纖維化的橡皮腿。因此,治療上更側重清利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二妙丸、六一散、忍冬藤等。但對於慢性發作或復發性患者,則需要重視健脾和胃化濕,可用四君子、平胃散一類。脾胃主水濕運化,又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作正常,下肢濕濁才不會反覆產生聚積,人的精氣神和抵抗力才會更强壯。


 #丹毒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