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中醫
念珠菌陰道炎常見於生育年齡婦女,是由於一種名為「白色念珠菌」的真菌(簡稱念珠菌)在陰道過度增生所致。在正常的情況下,女性的陰道存有少量念珠菌,但當陰道的酸鹼度有所轉變時,使念珠菌的數量增多,婦女受念珠菌感染的機會便會提高。大部分婦女是沒有任何徵狀,毋須接受治療。部分婦女會出現陰道發炎的徵狀,如:陰道分泌會增加、變黃、呈豆腐渣狀,外陰痕癢,陰道疼痛,或性交時感不適。嚴重時,外陰部、會陰、腹股溝有發炎、潰損現象,非常疼痛。
在中醫診斷中,陰道念珠菌感染屬於帶下病的範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狀者,稱帶下病。正常帶下為腎氣充盛。脾氣健運,由任、帶所約束而潤澤於陰戶的一種無色、質粘、無臭的陰液,其量不多。多在排卵期,經前期及妊娠期時稍微增多。
帶下病在臨床上以白帶、黃帶、青帶為常見。主要由於濕邪影響任、帶,以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所形成。濕邪有内外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内濕,一般指脾虛失運,腎虛失固所致。外濕多因環境,天氣導致。久居陰濕之地,或則素体虛弱,則容易引濕邪乘虛而入。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過多,情志抑鬱則肝氣乘脾,損傷脾氣,運化失常,水穀精微不能上輸以化血,反聚成濕,注下焦,傷及任、帶而為帶下。或者素体腎氣不足,下元虧虛,或房勞多產,傷及腎氣,封藏失職,陰液滑脫而下;亦有腎陰偏虛,相火偏旺,陰虛失守,任、帶不固,火旺迫之,帶下赤白。而經行產後,胞脈空虛,如進食生冷不潔,或環境的寒濕,術後的損傷,而致濕邪入侵,蘊而化熱,傷及任、帶,發為帶下。或者肝經濕熱下注,或因熱毒蘊蒸損傷血絡 ,導致帶下赤白。帶下日久,陰液耗損,可致虛實錯雜,或虛者更虛,故宜及早防治。
以下為建議的預防方法:
-留意個人衞生,內褲必須經常清洗
-避免穿著緊身或尼龍內褲,應選擇棉質內褲
-切勿自行使用消毒藥水清洗陰道,以免刺激皮膚,引致局部皮膚受損,甚至發炎
-不要使用沖洗器具 (即陰道灌洗)
-避免使用增加香劑的衞生巾或廁紙
-如廁後,應從外陰前方抹拭到後方,避免把肛門的細菌帶到陰道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