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中醫
相信每一個人都曾有「肚痾」的經驗,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進食不潔食物;或心情不暢、壓力大而導致;但亦有可能沒有特別的原因,而無故出現此情況,原來跟氣候季節亦有很大的關係。
從中醫角度,春天與肝的關係密切,民間經常所說的「春困」,是由於肝臟在春天容易疏泄不利,人常感到疲倦乏力,同時肝脾相克的關係,肝氣鬱滯,會侵犯脾胃,影響其運化腐熟功能,濕濁內生,使腸道氣機不通,出現腹痛,泄瀉的症狀。而夏天與脾胃關係密切,同時亦是經常下雨的季節,潮濕天氣最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濕濁下注,所以就算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也會有「肚痾」的情況。另一方面。若困本身脾胃虛弱,在春夏天更容易因為氣候季節的影響,加重症狀。
在中醫分型上,主要有寒濕、濕熱、脾虛等等。寒濕証的症狀為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可以用陳皮、木香、砂仁、茯苓等芳香祛濕藥,滲濕止瀉。濕熱証的症狀為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或身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用葛根、黃芩、黃連、薏苡仁等藥清熱利濕止瀉。脾虛証為容易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即明顯增多而發生泄瀉,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覆,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以茯苓、白朮、人參、灸甘草、山藥等藥健脾益氣止瀉。
除了服用中藥外,在春夏天的季節,應特別減少進食肥甘厚味、難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脾胃的負擔,同時亦要多作運動,促進氣血的運作,若久坐不動,反而會令氣機更郁滯,令人感到神疲乏力,提不起勁。同時若想以食療輔助,可以在煲湯時適當加入五指毛桃、雲苓、白朮、扁豆、陳皮這些比較平和的健脾祛濕藥材,增強脾胃的功能,減少「肚痾」的發生。若症狀嚴重,建議盡快求診、以免延誤病程。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