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產後發熱是否疾病?

林詩婷醫師

產後發熱|中醫


1.前言

婦女產後發熱,是指產後產褥期內(6-8週),因種種原因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者。

《景岳全書》中提及“產後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產褥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若產後輕微發熱,並無其他症狀,並於產後三四天內消退,仍屬生理現象,則不需治療,這是由於分娩後的氣血驟虛,導致營衛失調,陽氣外浮,出現輕微的發熱,並不屬於本病範疇。


2.病因病機

《景岳全書》歸納產後發熱有四種類型:一為感冒,二為火證,三為陰虛,四為蓐勞。《醫宗金鑒》說:「產後發熱,非止一端。 如飲食太過,胸滿嘔吐,惡食者,則為傷食發熱。 若早起勞動,感受風寒,則為外感發熱。 若惡露不去,污血停留,則為瘀血發熱。 若去血過多,陰血不足,則為血虛發熱,亦有因產時傷力,疲勞發熱,又有產後之蒸乳發熱者。 當詳其有餘不足,要在臨診細細參考也。 ”

歸納起來,產後發熱有外感發熱、傷食發熱、瘀血發熱、血虛發熱四種。如單純血瘀或裏虛證,多表現為低熱;而外感及食滯發熱則可見有高熱,其中尤以外感證類更為多見。辨證施治而處方用藥。


3.現代醫學觀點

產後發熱西醫多指產褥熱,因產後感染所引起的發熱,多為細菌感染所致。其發病大多在產後第三天起,發高熱,頭痛,下腹部疼痛,所下惡露甚臭。若細菌侵人血液或淋巴管中大量繁殖,可引起敗血症,並危及患者性命。因此,產褥熱實屬產後溫病。

西醫一般關鍵是在於檢查是否感染邪毒,因此型重症會威脅產婦生命。


4. 預防與調護

本病應以預防為主

(1)加強孕期保健,注意均衡營養,增強體質,孕晚期禁房事。

(2)正確處理分娩,如:無菌操作、避免產道損傷和產後出血,有損傷及時仔細縫合等。

(3)產褥期的調護:避風寒、暢情志、禁房事、清潔衛生。

(4)產後半坐臥位,利於惡露排出,建議母乳餵養。


#產後發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