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中醫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GIM)是指胃黏膜的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而變異,變成了腸黏膜的上皮細胞。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胃癌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所有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都會轉變成胃癌。腸化生可依照在胃中的狀態,分為:1)局部性腸化生:僅限胃中的一個小局部區域,影響較輕微。2)廣泛性腸化生:存在於胃的多個區域,較有可能進展為癌症。而年齡的增長,胃病病史(幽門螺旋桿菌),飲食習慣(進食高鹽,煙燻,腌製食物),有癌症家族史等均為增高胃癌風險的因素。
中醫雖未有「腸上皮化生」,但其關係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密切,症狀有胃脘脹滿、 或有隱隱作痛、噯氣、消化不良、胃口欠佳等,屬中醫「胃痞」、「胃痛」等範疇。 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以致胃脾運化失調,水濕內停,飲食積滯。中醫治療以健脾化濕為主,同時配合不同的證候加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 活血化瘀等。常見證型有:
1)脾胃虛弱,症狀包括胃脘脹滿,疲倦乏力,胃納少, 大便溏,面色萎黃或蒼白,舌胖大有齒痕,脈沉等。常用方藥如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和胃;
2) 濕困脾胃,除胃脘脹滿,疲倦乏力,胃納少外,伴有噁心、頭暈目眩、舌苔厚膩、脈滑等痰濕症狀。治療時多用平胃散、二陳湯等以化痰袪濕,理氣 健脾。或有嗜食煎炸油膩引致濕熱者可加茵陳、黃芩、黃連等清熱化濕;有情志不暢而肝鬱氣滯者可加木香、枳實、香附等疏肝理氣;內有瘀血者可加三七、丹參、川芎等活血化瘀。
最近有一患者因反覆餐後反酸、胃脹、噯氣多年而就診,行胃鏡檢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粘膜腸上皮化生。平素大便不成形,口乾,納少,眠差易醒盜汗,小便可。舌尖紅,苔黃膩。有胃癌家族史。患者因飲食不調,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脾胃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出現反酸、胃脹、噯氣等症狀,因未有及時進行規律治療,導致胃病時間較長,使陰液耗損,胃失滋榮,出現口乾,身熱盜汗等陰虛症狀。方用半夏瀉心湯合益胃湯加減,溫清潤並用,以調和陰陽,辛苦並進,以順其升降。患者服用3劑後症狀有所改善,繼續治療。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意味著胃黏膜的變化可能導致胃癌。 雖然它通常不會立即引起症狀,但早期診斷和管理對於降低癌症風險至關重要,包括戒菸、限制飲酒量,以及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了解其原因並保持定期檢查對於早期發現和改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