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治療喉瘖一例
- 周珈瑩醫師
- Feb 27
- 2 min read

喉瘖|中醫
喉瘖,是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瘖同「喑」。在古文獻中,根據發病時間長短有「暴瘖」、「卒瘖」、「久瘖」等病名,還有「喑啞」、「聲嘶」等稱。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以長期用嗓者為甚。臨床上常伴有喉癢、乾澀微痛等症狀。
喉瘖有虛實之分,初期多為實,病位多在肺。病久多屬虛或虛實夾雜,病位多在肺、脾、腎。由於十二經脈均可直接或間接達於喉,故每個臟腑的生理及病理變化,可循經波及喉部。故治療喉瘖雖以肺及咽喉為重,但治療時亦需察明咽喉與各臟腑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下為驗案一例︰
患者女,30歲,教師工作,主訴為聲音嘶啞2周。初診前2周+感冒,後聲音持續嘶啞,伴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咽乾澀,咽部梗塞異物感,口乾,便溏,日一行,納差,舌淡,舌體稍大,邊有齒痕,苔厚白,脈沉細。診斷為喉瘖(肺脾氣虛証),治法為健脾補肺,利咽開音,方用補中益氣東加味(黃芪15g,黨參12g,當歸9g,柴胡6g,升麻g,法半夏12g,陳皮12g,茯苓12g,白朮12g,蟬蛻6g,木蝴蝶12g,崗梅根15g,桔梗9g,葛根9g,白芍9g),共4劑,早晚分2次服用。並囑患者多休息,避免過度用嗓。二診時聲音嘶啞減輕,神疲乏力改善,續服4天。三診時患者聲音恢復正常。
按︰患者感冒後聲嘶,聲低懶言,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結合舌淡,舌體大,邊有齒痕,苔厚白,脈細等,便知其中氣不足,肺脾氣虛。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喉的發音有賴於肺氣的推動,若肺氣不足,肺的宣發肅降失調,津液不能上乘,咽喉失于濡養時,則無力鼓動聲門發聲。若脾氣虛弱,化生不足,咽喉失於濡養,則無力鼓動聲門發聲。患者病後傷津耗氣,肺脾氣虛,致氣血不能上奉,喉竅失養,無力鼓動聲門,聲門開合不利,而發為喉瘖。
在五行中肺屬金,脾屬土,兩者相互影響,肺和脾為子母關係,脾氣虛則肺氣亦虛,肺病日久脾亦受損,子母兩貧,是為「金破不鳴」。故治療應用「培土生金法」,以補脾益肺,予補中益氣東加減,方中用黃芪補中益氣,黨參、茯苓、白朮健脾益氣,當歸養血和營,陳皮理氣化滯,使補而不滯,加半夏祛痰開音,木蝴蝶、桔梗、崗梅根等利咽開音,升麻、柴胡、蟬蛻、葛根引清陽之氣上升,升陽舉陷,升舉中氣,甘草調和諸藥。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