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點解個心成日都會“離一離”?

梁國軒醫師

心悸|中醫


不知道大家生活上有沒有試過突然出現心跳加速、心慌、呼吸困難的感覺,這情況如同玩跳樓機突然下降,或者被旁人「失驚無神」下嚇一跳的感覺相似。但病理狀態下的心慌心悸遠比上述情景嚴重,例如在發作時間上較長,在症狀上較強烈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更甚者危及生命安全。


不久前曾接診一位中年女病人,其時患者剛轉換工作,尚未適應工作環境而壓力倍增,加上其他家庭因素而導致頭暈心悸1月,發作時天旋地轉,如坐舟船,甚至曾經在街外暈倒,睡眠差難入睡,常常半夜心慌而醒,血壓尚可,月事如常。西醫考慮耳水不平衡,予止暈藥而未見明顯改善。當下筆者考慮病者思慮過多,肝鬱脾虛,氣血逆亂,予中藥處方逍遙散加減。二診患者病情稍改善,言語開解患者後予柴胡疏肝散加減及針灸治療,取合谷、太沖調暢氣機,取足三里健脾補中,取內關、印堂安神定志。經過數次治療,病情漸趨穩定,頭暈、心慌等情況已甚少出現,生活質素大大改善。


中醫認為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症狀,一般包括驚悸及怔忡。中醫對本病的認識源遠流長,其初見於內經《素問‧舉痛論》: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當時尚未有心悸一詞,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中,首次使用驚悸名稱,指出:「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但此時仍未有就驚、悸、怔仲等意思有清晰的劃分。隨後醫家對此三者有諸多論述,尤以《紅爐點雪·驚悸怔忡健忘》里描述最為形象: 「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如人捕之也。」最後明‧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怔忡因驚悸久而成,提出兩者具漸變關係,其意義也一直延用至今。


心悸在病因病機及治療上,有些醫家認為其可伴發於全身性疾病,但更多伴見於情緒疾病,遂把心悸分為鬱證心悸及非鬱證心悸,有其一定的道理。筆者臨床觀察所見,約七成門診患者中或多或少有心理性疾患,其中伴見心悸的高達2-3成,佔臨床病人的15~20%。所以本病在臨床上甚為常見,而中醫治療本病尤為擅長。一般認為其屬虛實兩端,虛者多為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為痰飲瘀血,心火熾盛,其中臨床又不乏出現虛實夾雜的情況。中藥處方多以逍遙散、柴胡疏肝湯、歸脾湯、苓桂術甘湯、炙甘草湯等方劑配合針灸治療。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多可短時間見效,屬於中醫治療優勢病種之一。


文章謹供參考,若有任何疑問,請咨詢中醫師進一步了解情況。


#心悸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i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