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角度看頭痛
December 30, 2015

頭痛|中醫
頭痛一病的歷史悠久,流傳了二千多年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後世又稱「頭風」。中醫學對頭痛的生理演變為病理的過程有透徹的見解,《黃帝內經》指出「頭為精明之府」,又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意指五臟六腑的精氣或血皆上走、交會於頭面部。因此,凡外感時邪 以致上犯頭部,使氣血運行受阻,或久病內傷,氣血不足以充養 ,或虛或實,也可引致頭痛。
頭痛的發病成因眾多,除了分別陰陽虛實外,還與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有關,當中常見的病因及症狀包括:
1. 感受外邪: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於頭,氣血不暢,經絡不通則發為頭痛。曾見一些病者素有清早洗頭的習慣,但還未弄乾就出門,後來就有頭暈頭痛甚至嘔吐的情況。頭痛又稱為「頭風」,是由於頭痛離不開風邪這致病因素,《內經》:「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為六個侵犯人體的外邪(六淫)之首,常挾寒、濕、熱邪上襲頭部,故外出當風受涼,就會誘發頭痛;一般頭痛起病較急,可見全身疼痛、肌肉酸痛,有怕冷、發燒等外感症狀。
2. 飲食不節:患者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以致勞傷脾胃,聚而痰濕內生,以致清竅為痰濕所蒙;本病患者一般嗜食甜點、肥膩、濃味食物,喜飲酒,伴隨症狀可見頭暈、頭部重墜感(「首如褢」),胸部、胃脘脹滿感,嘔心欲嘔等。
3. 情志鬱怒:長期精神緊張、情緒低落,肝氣鬱結,絡脈失於條達,脈絡拘急而頭痛;或惱怒太過,氣鬱化火,日久肝陰被耗,肝陽上亢發為頭痛;情志不暢--抑鬱或惱怒後加重,心煩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鳴脅痛,甚至影響睡眠等症。
4. 內傷不足(氣血不足或腎虛):先天不足,或勞欲傷腎,或久病不愈,產後、經期失血後,營血虧損,氣血不能充營、濡養於腦,髓海不充引致頭痛;本證可見於年紀老邁、產後婦人或體弱多病的患者,一般有面無血色,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少寐健忘等症狀。
5.跌扑外傷:外傷頭部或久病入絡,絡行不暢,血瘀氣滯,脈絡失養而易致頭痛;病人一般有外傷史,舌色紫暗,可見血斑。
另外,高血壓的患者在血壓不穩定時容易頭痛,應定期監測血壓,少吃肥膩、濃味、偏鹹的食物;若為45歲以上,平素頭痛頭暈反覆發作的病人,應小心預防中風,及早治療頭痛和降低血壓。此外,亦應和「真頭痛」鑑別,真頭痛多呈突然劇烈頭痛,常表現為持續痛而陣發加重,甚至伴噴射樣嘔吐、四肢冰冷及抽搐等,通常為嚴重的顱內疾患,應前往急症室。
治療方面,一般醫師會根據病者的體質及不同的症狀歸納為不同的證型,常見的方法包括內服
中藥,針刺、艾灸、放血治療等。以下為大家介紹數個治療頭痛的穴位:
1. 合谷穴
定位: 大姆指食指相會合之處,別名虎口。
注意:孕婦慎用
2. 太陽穴
定位: 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3. 風池穴
定位: 耳後頭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
4. 內關穴
定位: 前臂掌側,腕橫紋正中點上3橫指處
5. 太衝穴
定位: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頭痛的預防與調攝:
-避免感受外邪,避免受涼、淋雨,注意保溫
-調情志,戒慎怒,避免過於緊張焦慮,多散步、適量運動放鬆心情
-忌暴飲暴食,避免過食肥膩、生冷、甜味食物;易上火者勿過量服辛辣、煎炸的濃味食品
-戒煙酒
-忌過度操勞,作充分的休息
如症狀嚴重,應及早向你的中醫師求診。
#頭痛 #穴位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