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梁希敏醫師

月經與情緒變化


經前症候群|中醫

經前症候群|中醫

女性的月經週期,是一個“陰陽消長”的過程。

陽主溫熱的、外向的、上升的、運動的、興奮的、明亮的。

陰主寒冷的、內守的、下降的、靜止的、抑制的、晦暗的。

因此在這過程下,五志情緒會隨著陰多陽少、陰少陽多的變化而改變.

有一病症叫作 “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泛指一種嚴重的經前症候群,全球約有3-8%的女性受影響。

在月經前出現下列情形,又於月經後數日消失:

  • 明顯的憂鬱、焦慮、緊張或急躁

  • 情緒容易波動、易怒,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和衝突

  •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注意力下降、容易疲倦

  • 胃口明顯改變,可以是胃口增大或減退、睡眠障礙,可以是嗜睡,也可以是失眠

  • 被壓制或失控的感覺

  • 乳房壓痛或脹大、頭痛、肌肉疼痛

經前不悅症是與女性月經週期中”黃體期”有關的一種情緒障礙。

女士進入週期的後兩星期時,黃體素(progesterone)升高,雌激素(estrogen)降低,重新設定腦部的壓力反應,形成比較容易波動的情緒。

我們來詳細看看在中醫角度,月經的陰陽轉化是怎樣的。

  • 經間期(絪縕期):陰精逐漸充沛,沖任氣血旺盛,陰精化生陽氣,出現”絪縕的侯〞,為重陰轉陽。

此時正值排卵期,氣血充沛,情緒比較好而高漲,在言語、交流方面增多。

  • 經前期:由陰轉陽,陽氣生發,進入少陽之期。此時陽氣漸長,肝氣偏旺,逐漸達到〝重陽〞的狀態。

肝氣旺盛,容易肝陽上亢,肝火上炎,部分人有頭痛、粉刺等出現,變得容易生氣、怒慎。

肝氣鬱滯、氣血不足者,則可能出現情緒低落、憂傷、水腫、便秘、食欲下降。

亦即是”經前不悅症”發生的時候。

  • 行經期:陽氣推動,陰血下泄,胞宮瀉而不藏,血室正開,以瀉為用,氣血均以下行為順。為重陽轉陰之時。

行經首1,2天仍然受肝旺肝鬱影響,後期得以暫時舒緩。子宮寒凝、痰瘀阻絡者出現痛經。肝氣犯胃,脾胃不和者出現泄瀉。虛弱者會有疲倦、頭暈、腰膝痠軟。

  • 經後期:經後胞宮、胞脈空虛,陰血不足。胞宮開始蓄養陰精、陽氣潛藏,藏而不瀉,為少陰之期。

心情相對平靜。但女士正處相對血虛之時,體質虛弱者仍然有疲倦、頭暈、心悸等症狀。適合服用補血之品。

整個週期以補血、溫陽、行氣等方法調整。通常可以由飲食調整、補充營養、運動、放鬆身心等方法獲得改善。容易腹瀉胃痛、口瘡咽痛者,需要小心選擇食療。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