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高鎮濤醫師

風瘙癢


風瘙癢|中醫

風瘙癢|中醫

風瘙癢是指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而以瘙癢為主要症狀的皮膚感覺異常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之為風癢、血風瘡、癢風、穀道癢、陰癢等。本病以自覺皮膚陣發性瘙癢,搔抓後常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性皮損為臨床特徵。臨床上可分為局限性和泛發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瘙癢最多;泛發性者,則多泛發全身。本節僅介紹泛發性者。本病多見於老年及青壯年,好發於秋冬季,少數也可夏季發病。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瘙癢症。

中醫認為風瘙癢的發病機理:稟性不耐,血熱內蘊,外邪侵襲,致血熱生風而癢;或因病久、年老體弱,氣血虧虛,風邪乘虛外襲,血虛生風,肌膚失養而癢;或為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膩,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日久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膚而發;或由情志內傷,五志化火,血熱內蘊,化熱動風而成。

瘙癢為本病的主要症狀,瘙癢為陣發性,白天輕,夜間重,亦因飲酒、情緒變化、受熱、搔抓、摩擦後發作或加重。無原發性皮損,由於連續反覆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剝脫和血痂,日久皮膚可出現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以及濕疹樣變。患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響食欲。發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氣溫驟冷所誘發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稱冬季風瘙癢,一般春暖可愈;發於夏季,由溫熱所誘發者,稱夏季風瘙癢,入冬則輕。

中醫分型論治:風熱血熱證,治宜疏風清熱涼血,方用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濕熱蘊結證,治宜清熱利濕止癢,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血虛肝旺證,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地黃飲子、當歸飲子加減。外治可根據不同皮損,分別選用苦參洗劑、三黃洗劑等外搽。

[預防與調攝]

1.忌食辛辣、魚腥發物,忌飲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搔抓、摩擦或熱水燙洗,忌用鹼性強的肥皂洗澡。

3.內衣要柔軟寬鬆,宜穿棉織品,不宜穿毛織品。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