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梁希敏醫師

中醫療法如何處理情緒病


情緒病|中醫

情緒病|中醫

人的情緒有多少種?《黃帝內經》曰:「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人體五臟,化生五種情志,並且把情志以五行這樣分類:

肝在志為怒,屬木

心在志為喜,屬火

脾在志為思,屬土

肺在志為憂,屬金

腎在志為恐,屬水

五志過度/過極,則傷臟腑,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現代的情緒病,常見的有抑鬱( Depression) 、焦慮(Anxiety)、狂躁(Mania)、驚恐(Panic Disorder)等。

人體藉著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訊息傳送到大腦中和身體各個部位,體內就會依照訊息指令,產生情緒反應和行動。例如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腦啡和腦內啡(Enkephalins and Endorphin)等等。如果這些物質不平衡,就會引起各種情緒病。

中醫角度,認為情志病都是由氣血陰陽失調的基礎而起,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憂則氣聚,思則氣結”。又謂“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治法不離於調陰陽、調氣、調神。

臨床常見的證型有:肝鬱氣滯、痰火蘊結、氣血兩虛、陰虛火旺等等。

治法有疏肝、行氣、清熱、開竅、補氣、和血、滋陰、安神等多種方法。

常用藥物有逍遙散、鬱金、合歡花、茯神、珍珠母、天王補心丹等等多種。

透過內服中藥以及針灸治療,有一定效果。當中以抑鬱症效果最為明顯。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抑鬱症是針灸治療的適應症之一。研究證實,針灸令腦內產生內啡肽。有鎮痛與欣快作用,但卻沒有副作用。針灸治療產生內啡肽,目前被公認是該療法能夠紓緩抑鬱的基本原理之一。

近年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的研究得出,使用「密集顱部電針」,刺激百會、印堂等頭部穴位,能增加大腦分泌血清素,針灸9次已可令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反應提升逾倍。

西醫治療方法也是分為藥物治療、腦電盪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心理治療及復康治療法。

常用藥物包括抑鬱藥、抗思覺失調藥物、情緒穩定劑、鎮靜劑和安眠藥。

「腦電盪療法」是利用微弱的電流通過腦部,以刺激腦細胞,把腦內不正常的生理狀態矯正過來。在治療期間,身體肌肉會作短暫的抽搐。研究指出,「腦電盪療法」對嚴重抑鬱症至為有效;當藥物或其他治療效果太慢或不理想時,或者治療某類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病時使用。

心理及復康治療法又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又可叫作談話療法。

方法有三大類:行為治療、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現實治療

近年流行的靜觀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又是其中一種。

在古代談話療法,中醫有“以情勝情”一說。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通過不同情志間相互制約作用,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

醫書《儒門事親》中,提及具體方略如下:

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用言語誘導另一種情緒產生,以制約或消除原有的病態情緒。

情緒病患,有人形容是大腦「感冒」、大腦病了。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氣血陰陽失調是重要病因之一。

雖然“心病還需心藥醫”,透過輔導解決心理障礙是治療情緒病的重要一環,但是不應忽略藥物和電刺激的方法,去調整體內平衡。

朋友、家人的陪伴也是十分重要。讓患者能有建立信心,持之以恆去完成療程。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