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鄭欣醫師

中醫調經周期療法


月經病|中醫

月經病|中醫

一般而言中醫在治療女性子宮、卵巢、月經、不孕等相關疾患,主要從『調經』著手治療。 基本的調經方式,大多可以分成兩大方向作為思考出發,一個是『針對個人體質』(氣、血、寒、熱、濕、瘀、鬱...)進行處方,另一個則是『順應女性月經週期變化』的開藥思維。

中醫月經調週療法主要是屬於『順應女性月經週期變化』的開藥思維,中醫師主要會依尋患者月經來潮週期、月經量、行經天數、其他月經症狀等等,進行評估處方,一般而言可以依照月經週期分成幾個開藥處方階段:經後期(陰長陽消)、排卵期(重陰轉陽)、經前期(陽長陰消)、行經期(重陽轉陰)

根據女性身體荷爾蒙變化的週期性不同,進行中藥處方上的變化,以達到順應女性荷爾蒙週期變化、強化卵巢機能表現、幫助月經順暢的目的。
1.經後期(陰長陽消,濾泡期後半段,卵泡成熟明顯、雌激素上升期)

2.經後期,此時最主要表現的荷爾蒙為雌激素,呈現上升的狀態,同時幫助子宮內膜的生長以及卵泡的成熟。因此在中藥使用的方面也會往兩個方向著手:補腎、養血。 補腎的方面,以滋腎陰為主、補腎陽為輔,常用藥材有:熟地、女貞子、旱蓮草、牛膝、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等。養血的方面,便可以民眾最熟知的四物湯為主要處方基準,另外如果希望補血的效果更佳,可以額外酌量使用富含膠質、蛋白質及造血營養成份的動物性藥材,例如:龜板、鹿角膠、阿膠、紫河車等。

3.排卵期(重陰轉陽,卵子成熟排出,各種助排卵之激素上升後下降)

排卵期前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與黃體生成激素(LH)會上升至高峰,促使排卵的發生。 因此,在排卵期中醫可以介入的方向主要幫助排卵的進行,主要為:補腎、活血。補腎的方面,同樣以滋腎陰為主、補腎陽為輔,但是使用補腎陽的藥材較經後期來得多點,酌量使用:淫羊藿、肉蓯蓉、巴戟天、仙茅等。活血方面則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減組成藥物,來增加活血、幫助血液循環的效果,或是少量使用其他活血、通絡藥物幫助:桃仁、紅花、赤芍、桂枝、絲瓜絡等。

4.經前期(陽長陰消,黃體期,黃體成熟、黃體素分泌、內膜增厚)

經前期,子宮內膜屬於『分泌期』階段,在『黃體素(助孕酮 Progesterone)和雌激素』的刺激之下,轉變為準備受精著床的狀態,如果沒有成功著床受孕,黃體會在排卵後約一週開始萎縮,使子宮內膜萎縮剝落,形成月經。針對子宮內膜方面的週期調經原則則是兩大部分:溫補腎陽、益氣養血、活血。可以幫助黃體成熟,為懷胎助孕或者幫助行經奠定基礎,常用藥物:八珍湯加減藥材,合併其他溫補腎陽之藥物,或是使用四物湯加上補氣、補腎藥物等等方式。而在接近月經將至的前幾日則可以額外使用活血、助血下行的藥物,以幫助月經行經順暢,例如: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等。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在經前期這段時間,女性身體容易受到黃體素變化而影響,像是常見的各種經前症候群、水腫、生理痘瘡...,每個人因為體質的不同,受到黃體素變化而產生的症狀也有所不同,部分患者此時對於使用較大劑量的補益藥物可能會有所不適(如:口乾舌燥、燥熱感),如此則不宜單純使用週期調經療法,需要對症狀、對體質給予其餘藥物。

5.行經期(重陽轉陰,黃體退化,各種激素濃度下降,經血來潮)

進入行經期前,女性身體中以黃體素與雌激素下降明顯,進而無法維持子宮內膜的生長,進入萎縮而剝落,形成經血排出,同時間下個週期的卵子也開始進入生長的濾泡期。 此時大多使用順經、助行經藥物,如患者本身月經通暢、則也可以不使用藥物介入,一般常見的輔助行經藥物有:當歸、川芎、熟地、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澤蘭、柴胡、香附、赤芍等。以使患者貼合正常月經生理為最終目的,在臨床上運用時還要根據患者本身體質和身體情況進行靈活變化,辨證論治,隨證治之。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