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中醫
疫又稱瘟疫,有別於平常的傷風感冒,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致病,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的急性傳染病的統稱。疫癘的癘字是雷厲風行的厲字從病部,顧名思義,是相比起普通的傳染病,傳染性更強,傳染得更快,勢頭更猛烈,病情更嚴重的疾病。現代,坊間普遍認為西醫擅長治療急性病、傳染病;中醫擅長治療慢性病的認知,其實並不完全正確。雖然在漫長的幾千年中國歷史中,社會無可避免會爆發瘟疫,尤其是飢荒和戰爭後,而中醫則無可避免需要發展出處理、治療、預防瘟疫的方法,所以中醫對處理疫症的經驗反而相當豐富。
最著名的要數東漢張仲景。東漢戰亂頻繁,疫病肆虐,張仲景一族二百餘人十年間死了三分之二,當中七成是死於傷寒病。對於當時的醫學、科技、衛生水平來說,傷寒是足以致命的疫病。因此張仲景努力鑽研醫術,寫出影響後世深遠的《傷寒雜病論》,當中一半的內容就是談如何辨治外感病。隨著時間推移,中醫不斷發展出新的理論、新的方藥去應對新的疫症,如金元李東垣創「普濟消毒飲」;明代吳又可著《溫疫論》創邪伏膜原學說及方劑「達原飲」;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條辨》創今天大家都認識的感冒成藥「銀翹散」等等。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面對新型病毒,西醫尚且要開發新的檢測手段、新的特效藥和疫苗,中醫如何能夠靠老本領應對?其實中醫治病講求辨證論治,重點在於理解疾病的變化和發展規律,然後從既有的中藥組合出針對治療該疾病規律的藥方。所謂「經方」,就是中醫經典古籍中記載著,組合特別嚴謹,療效特別好的特定藥物組合。要知道是細菌還是病毒致病,或者是哪一種病毒致病,對於我們中醫診症開藥來說,反而不是首要的考慮。打個比喻,餐廳客人要求新口味時,西醫思維的廚師會努力尋找大量新食材,看看哪一隻對客人口味;而中醫思維的廚師會嘗試理解客人喜愛的味道,再用現有的食材去配搭出新的味道。
除了治病之外,處理疫症當然需要防止疫情擴散和預防疫病發生。這些方面傳統中醫都有很多相關的經驗。古遠在商朝時期,雖然醫學尚未科學化,很多時候仍然靠占卜,但已有「疾,亡入」(不要接近有病的人)的卜辭作為後日隔離病患的概念。秦漢時期已經有由官方成立,針對高度傳染病而設的隔離病院。《漢書》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古書中的「癘遷所」、「六疾館」等詞,都是指這類隔離病院,旨在防止疫病在社區快速傳染爆發。《晉書》:「朝臣家有時疾,染有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更反映了東晉當時為防止把疾病帶入皇宮而設的嚴格限制措施。明清年代,天花病患者及接種人痘的人的家屬都需要家中隔離九天。
疫症多發於戰亂、天災及飢荒後,往往是因為大量屍體導致衛生環境變差,甚至污染土地水源所致,因此古時人們已有殮葬防疫的意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郢城因戰爭被圍,人口密度高加上各種資源短缺,遂爆發大疫,人口十萬,因病而死的就有七、八萬,《梁書.武帝紀上》就有「皆積屍於床下,而生者寢其上」的恐怖描述。戰後由官府發放棺木予死者殮葬,防止疫症傳染。後至北宋,官府開始設立「漏澤園」制度,以埋葬因貧困無法安葬的死者;又每每於疾病流行之時,以免除繳稅及勞役的獎勵制度,招募僧人及志願者幫忙埋葬病死者屍體。
而中醫最重視的,始終是「治未病」,即是預防疾病。現在坊間流傳在室內燃燒艾草的做法雖然未知對新型病毒有無效,但以芳香除穢的方法防病是有根據的。此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周禮》記載了「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疫」作為國家政令的一部份,做法是在室內焚燒香木,而且因應一年四季時間不同,焚燒的木種亦有所講究。東晉葛洪著書《肘後備急方》提出用雄黃、雌黃、硃砂等中藥進行空氣消毒,又記載以雄黃酒塗兒童面頰耳鼻的防疫方法。唐代孫思邈亦相當重視煙熏防疫法,他的著書《備急千金藥方》除了收錄《肘後備急方》的方藥外,還新增了大量煙熏用植物藥如白朮、白芷、桔梗、菖蒲等,以及焚燒方法的考究等。此外,尚有提及中藥的懸掛、佩帶、吞服等防疫方法。經過多年演變,現代最普遍常用的煙熏防疫法是用艾葉和蒼朮。有研究指出使用艾葉和蒼朮的消毒香煙熏四小時可以殺滅多種致病原包括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而且效果可維持3天左右。
其他預防疫病的方法還有每年歲晚浸製含桂心、防風、菝葜、蜀椒、桔梗、大黃、烏頭、赤小豆等中藥製成的屠蘇酒,過年時舉家飲用防病強身。飲酒後藥渣還會投入家中水井,令飲用水亦有此功效。中國亦發明世界首個疫苗——種人痘以預防天花。天花傳入中國最早可追溯到西漢,魏晉時期首次出現天花的症狀和治療方藥記錄。至於種人痘的技術是何時發明,尚有爭議,但到清代已經得到官方至民間的全面推廣和普及,甚至有俄羅斯使節來中國學習種人痘後,將技術經東正教一路由俄羅斯傳到土耳其。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後來發明的種牛痘技術亦受人痘所啟發。
可見其實中醫防疫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在現代醫學的發達和科技進步下,對微生物的認識及防護技術亦日漸完善,面對疫症中西醫實是可以取長補短,各展所長。一般市民面對近日的疫情,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做足防護措施,緊貼疫情發展外,還應該順應四時,注意作息及適當加減衣物;調暢情志,避免過度恐慌;保持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素有慢性病的患者更應小心控制病情,以避免近日不必要的入院。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