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中醫
痹證的概念
痹證是由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 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現代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等出現肌肉筋骨麻木、疼痛均屬此病範疇。
骨傷科病證與”風寒濕熱”的關係
中醫骨傷是以中醫藥理論爲指導,運用手法、針灸、中藥等多種治療方法來調節治療筋骨、經絡、氣血的失常與損傷,從而預防、治療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疾病。它由損傷與骨病兩大部分組成,所治療的疾病包括:骨折、脫位、筋傷、損傷內證、骨關節痹證、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等。
中醫骨傷科病臨床上可分為損傷(意外傷害)與非損傷(傷科雜證)。
損傷型的症狀必有瘀有腫或是筋傷節錯、骨裂骨折的現象,其受傷的原因必有意外性傷害(車禍、跌倒、運動、高處意外跌落、壓砸),而受傷的過程可能包括扭、挫、拉傷、撞傷),還有直接暴力的摔跌、創擊造成四肢外損、軀幹內傷;或是間接暴力的扭轉或旋翻或擠壓導致肢體筋傷、脫臼或骨折。
非損傷型又名「傷科雜證」,是概指一般非創傷性之慢性酸痛症,其病因可能為外在的風寒暑濕等六淫,內生於七情鬱結、生活起居失常、飲食不節等等,非屬骨傷範圍的一些筋骨疼痛症,如退化性關節炎、疲勞、使用電腦固定姿過久、工作姿勢不良、或熬夜、三班輪職,虛勞不易眠、勞損太過的疾病。
至於風寒濕熱之邪侵襲引起的一些疾病。《素問‧痹論》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或為先天秉賦不足,或為損傷後期復感外邪,或為輕微損傷調治失當,或原因不明的一些疾病。此類疾病原因不同,臨證診治應根據病因、病情、體質、病程久暫,辨證選用相應的方法治療。誠與意外損傷型的症候病因病機是截然不同的。也可以說,風寒濕熱之邪是造成骨傷科病證的其中一個常見病因。
風寒濕熱痹的臨床表現特徵
風痹:受風寒濕三邪所侵,而以風邪明顯。風性走竄,關節遊走性疼痛,故又名行痹。證候:肢體關節、肌肉酸痛,上下左右關節遊走不定,但以上肢為多見,以寒痛為多,亦可輕微熱痛,或見惡風寒,舌苔薄白或薄膩,脈多浮或浮緊。
寒痹:受風寒濕三邪所侵,而以寒邪突出。寒性凝滯,痛有定處,劇痛怕冷,故又名痛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甚至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熱則減,痛處多固定,亦可遊走,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濕痹:受風寒濕三邪所侵,而以濕邪為重。濕性重著,關節腫脹,沉重麻木,纏綿難愈,故又名著痹。證候: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苔白膩,脈濡緩。
熱痹:即風濕熱痹,其形成有三,一為風寒濕痹鬱久化熱,二因素體陰虛,陽氣偏勝,內有蘊熱,感受風濕之邪搏結而成,三是直接感受風、濕、邪所致。以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得冷則舒為特點。因熱邪耗氣傷陰,易形成骨蒸潮熱或火留筋,邊而轉化為頑痹。
頑痹:又稱久痹、曆節風、鶴膝風、尪痹等。指痹證發不愈,形成了骨節變形、關節功能不利、肌肉消瘦、形體衰疲,甚則臥床不起等特點。其形成原因,可由風熱痹、風寒濕痹日久不愈,失治或誤治演變而來。其病理特點,不僅有外邪痹阻氣血經絡,而且有痰濁血瘀阻滯筋骨,臟腑氣衰,或形成骨蒸潮熱、濕火留筋(偏熱),或形成腎虛骨寒(偏寒)之證。總之屬邪實正虛,肝腎虧虛或寒熱雜、虛實夾雜的證候。
獨活寄生湯治療痹症的臨症應用
獨活寄生湯具有祛風濕、止痹痛、補氣血、益肝腎的治療功效,是臨床上治療痹證的代表方,近年來在多系統、多臟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尤以在骨傷科的使用最為廣泛,如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膝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等。以下為一則獨活寄生湯治療痹證的醫案。
余某,女,68 歲。有慢性腰腿痛病史,2015年因腰痛,向左下肢放射痛症狀加重,行走困難,臥床休息疼痛不能緩解,夜不能寐。先後 4 次入婺源縣浙源鄉衛生院、 2 次入婺源縣中醫院住院治療,縣中醫院查 CT 示: L4-5、L5-S1 椎間盤突出,左側神經根受壓,黃韌帶 肥厚,椎管狹窄,予以微創手術治療未能成功,腰腿痛症狀一直不能緩解,西藥止痛劑不奏效,晚上靠安眠藥入睡,病情持續半年餘,於 2015 年 12 月 16 日經人介紹來醫者處診治。就診時痛苦面容,身顯虛胖,行走困 難,語聲低微,納呆,肢冷喜溫,舌淡苔白邊帶瘀痕,脈細弱,有高血糖、高血壓病史,一直服降糖降壓藥,查 體:血壓 160/95 mmHg,脊柱向左側彎,L4-5、L5-S1 椎 間隙旁左側壓痛明顯並向左下肢放射,左直腿抬高 25 度。
此為痹證日久,氣血肝腎不足,兼有血瘀,並損脾胃,治以補氣血活血,益肝腎,祛風濕,助消化。處方: 獨活12 g,桑寄生12 g,秦艽 8 g,防風 8 g,杜仲 10 g,生山楂10 g,醋延胡索 10 g,伸筋草 15 g,肉桂 5 g,當歸10 g,生地黃12 g,赤芍10 g,茯苓12 g,川牛膝10 g 黨參10 g,黃芩10 g,地龍 8 g,炮山甲 2 g( 研末,分 2 次沖服) 。5劑,水煎服,日 1 劑。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用熱水袋熱敷患肢。
二診,患者訴疼痛減半,飲食稍增,繼以上方加制乳香6 g,制沒藥6 g。5 劑,水煎服,日 1 劑。
三診,患者訴疼痛大減,晚上已不用安眠藥能入睡,行走路程增加,胃納仍欠佳但較前好轉,繼守前方加白 芍10 g,生麥芽 15 g,14 劑,水煎服,日 1 劑。
四診,訴腰腿已基本不痛,飲食增加, 能正常行走,但感氣分不足,左直腿抬高60 度,脈仍較 細弱。處方:黃芪 20 g,獨活 12 g,桑寄生 12 g,秦艽 8 g,防風8 g,杜仲10 g,生山楂10 g,生麥芽15 g,醋延胡索10 g,伸筋草15 g,肉桂 5 g,當歸 10 g,生地黃 12 g,赤芍10 g,茯苓12 g,川牛膝10 g,黨參10 g,黃芩 10 g,地龍8 g,炮山甲2 g( 研末,分2 次沖服) 。10 劑, 水煎服,日1 劑。
五診,訴腰腿疼痛已消除,但感左下肢時有麻木,能正常行走,食欲佳, 餘無特殊不適,繼守前方14 劑,水煎服,日1 劑。囑其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寒濕、受風,適當進行腰背肌鍛煉。3月後家屬登門致謝,訴患者已完全恢復,無疼痛麻木之感。
按:患者按現代醫學是以腰椎間盤突出症導致的腰痛和坐骨神經痛,根據該病臨床表現,可歸為“痹證”範疇。然先後經 6 次住院治療,遷延半年多之久病情均未能緩解,臨床實屬難證。來我處經過詢問病史及四診合參,屬中醫學痹證日久範疇,又是一老年患者,有高血糖、高血壓病史,以疼痛為主,寒濕較重,風邪不甚,方選獨活寄生湯。因有高血糖、高血壓病 史,故去甘草、細辛甘辛溫之品,加生山楂消食、活血、 降壓,加醋延胡索、地龍化瘀通絡止痛,炮山甲通經絡達病所,伸筋草祛濕止痛。二診疼痛減輕,守前方繼加制乳香、制沒藥加強活血止痛。三診疼痛大減,胃納仍欠佳,守前方加白芍收胃氣、養氣斂陰,生麥芽助消食。 四診疼痛基本已除,氣分不足,故前方去制乳香、制沒藥,加黃芪。五診疼痛基本痊癒,但感麻木,故守方鞏固之,後達臨床治癒。[1]
結語
終究痹證不外乎虛、邪、瘀三個特點,虛是臟腑氣血虧虛,邪是風寒濕熱等外邪,瘀是氣滯血瘀,一般骨傷科非損傷性疾病按此理論辨證施治,往往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