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防治瘟疫的作用
February 29, 2020

瘟疫|中醫
中醫把近年出現的流感, 非典型肺炎, 甲流, 禽流感, 及最近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統稱為瘟疫, 瘟疫乏指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的疾病, 中醫在數千的歷史中, 有不少防治瘟疫的經驗。
在預防方面, 中醫認為正氣內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此平時的正氣提升對預防瘟疫起極大的預防作用, 這句說話源於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 意思是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而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一定是因為正氣已經虛弱了。
早睡早起,多曬太陽,主要是為了充分接受天陽之氣,使人體代謝適應這種變化而活躍起來。早晨起床後,穿著宜寬鬆,面向東方日出之地,全身放鬆做深呼吸,可以吐故納新,補人體陽氣之不足。此外,也可選擇晴朗的中午、傍晚陽光充足、環境優美、空氣新鮮之地,作補陽之用。
適量運動,可考慮在家中陽台,或公園空曠地方,做八段錦。八段錦是一種在中國古代發明的健身方法,八段錦一般是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鍊。
注意保暖,春天天氣乍暖還寒,氣候變化大,溫差明顯。因此,春天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流感、麻疹等疾病高發的季節。此時,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儘量少去公共場所,不要穿得太單薄,勤洗手,瘟疫流行典間出外建議配戴可抵擋飛沫的口罩。
若平時容易感冒,可考慮服用中醫的玉屏風散。此配方只有黃芪、白朮、防風三味藥,是抵禦風邪、預防感冒的好藥。
另外,保持心情舒暢也是顧護正氣不可或缺的一環。
治療方面,歷來中醫常用治療瘟疫的方劑實在不少,列舉部份:如達原飲出自<<溫疫論>>,具宣濕化痰,透達膜原的作用,專治瘟疫邪伏膜原;人參敗毒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扶正袪邪,益氣解表,散風袪濕的作用;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作用;連花清瘟膠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熱的作用,專治流感的熱毒襲肺證。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香港人記憶仍歷歷在目,廣州中醫藥大學兩家附屬醫院採取中醫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法治療非典型肺炎,療效顯著,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3年收治患者36例,無1例死亡;廣東省中醫院,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03年收治患者112人,除第一批有7人死亡之外,其余均合部治癒出院。根據统計,非典型肺炎使用的單咊中藥主要有金銀花,黃茋,連翹和甘草。
2019年年底爆發新冠狀病毒肺炎,中醫在抗疫方面也起了較好的療效,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專家認為新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舌苔厚膩腐,濕濁之象,並有惡寒發熱或無熱,干咳,咽干,疲乏,胸悶,脘痞,或嘔噁,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脈濡等,當屬 "寒濕瘟疫",是感受寒濕疫毒而發病。
武漢新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揮部建議使用的處方為:麻黃,石膏,杏仁,薑活,葶藶子,貫眾,地龍,徐長卿,藿香,佩蘭,蒼朮,茯苓,白朮,焦三仙,厚樸,檳榔,草果,生薑。
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 "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專項,推薦使用清肺排毒湯,此方由<<傷寒雜病論>>的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等多個治療由寒邪引起的經典方劑組合而成,處方為:麻黃,炙甘草,杏仁,石膏,桂枝,澤瀉,豬苓,白朮,茯苓,柴胡,黃芩,半夏,生薑,紫菀,款冬花,射干,細辛,山藥,枳實,陳皮,藿香。此方可用於治療新冠狀病毒肺炎的輕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則需配合西醫治療。
中醫在中國近現代的防治瘟疫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5年到2015年十年內多次的甲流,禽流感及MERS,以至到2019年的新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都發揮其獨特的重要作用。
#瘟疫 #新冠狀病毒肺炎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