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
April 30, 2020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
炎炎夏日,不少男女老幼都已穿起恤衫短褲來迎接夏天,女士們亦因此更注重雙腿外觀保養。部份女士看到自己的雙腿有明顯的血管顏色顯現,誤以為自己患上下肢靜脈曲張而急忙求醫,結果只是虛驚一場。究竟什麼是下肢靜脈曲張呢?
下肢靜脈曲張是指下肢靜脈出現擴張、扭曲與凸起,主要是因為靜脈壓上升、靜脈瓣功能不全、靜脈壁失去彈性而引起。多數與個人因素如懷孕或肥胖、家族病史、長時間站立或坐着、其他病症併發有關。
中醫的“筋瘤”相當於西醫的下肢靜脈曲張,早於明代的《外科正宗》記載:“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而清代的《醫宗金鑑》亦有記載:“本病乃先天禀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於下,瘀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 日久交錯盤曲而成,類似瘤體之狀。”可見中西醫學對於此疾病的認識是十分相近,均是與循環障礙,血管脈絡受到影響破壞而形成顏色青紫,突出如蚯蚓狀的瘤管。
根據現代醫學的臨床分級可將下肢靜脈曲張分為7級,如下:
0級:無可見或觸及的靜脈疾病體征
1級:有毛細血管擴張,如蜘蛛網般的網狀靜脈
2級:可摸到如小蚯蚓狀的靜脈曲張,酸、硬、脹、麻、腫、痛等的症狀交替或同時出現
3級:蚯蚓狀的靜脈曲張加重,足踝有水腫,運動時疼痛加劇,有時靜止時疼痛,夜間加重;
4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如色素沉著濕疹脫屑和皮膚硬化等
5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和已癒合的潰瘍
6級:有靜脈疾病引起的皮膚改變和正發作的潰瘍
中醫則將此病分為三個證型,如下:
1.勞倦傷氣: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卞墜不適感加重;常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2.寒濕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輕度腫脹;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
3.外傷瘀滯:青筋盤曲,狀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腫脹疼痛;舌有瘀點,脈細澀。
普遍而言,女性皮膚較為白皙,體表血管因此較為明顯易見,但並非所有情況都符合患上靜脈曲張的診斷。相反,男性因皮膚黝黑,容易忽略初期血管出現的網狀靜脈,反而延後治療。一般來說,中醫治療處方溫陽補氣、活血通絡為主的藥物及運用針灸治療,必要時或需接受刺血療法,而通常臨床四期或之前的分級的中醫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如有任何疑問想進一步諮詢,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