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石膏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
July 31, 2020

中藥|中醫
石膏是常用的清熱類中藥,其味辛、甘,性寒,又名「白虎」,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清氣分實熱證。石膏來源: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Gypsum的礦石。其化學成分為含水硫酸鈣 (CaSO4 2H20)。石膏用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內服可用三錢到一兩,即 10-30g,六兩至八兩即 180-240g。
藥理分析
汪昂《本草備要》云 :“石膏甘辛而淡,體重而降,足陽明胃大寒之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諸經氣分之藥。寒能清熱降火,辛能發汗解肌,甘能緩脾益氣,生津止渴(淡而下行,消炎利尿)。(故)治傷寒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中暑自汗(能發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苔厚無津、牙痛,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為發斑發疹之要品”。又雲: “單用之甚少,則難見功,白虎湯以之為君,或自一兩加至四兩”。《本經》雲:“主中風寒熱,心下氣逆,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 ”。[1]
《本草求真》云: “石膏是足陽明胃府藥,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用此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故也 ”。
解熱與鎮痙
石膏具有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的亢進而產生有力的解熱作用,同時發汗中樞也被抑制,故解熱 而不發汗,無傷津之弊。石膏經胃酸作用,一部分變為可溶性鈣鹽,在小腸內被吸收入血,鈣能抑制神經肌肉之興奮性而起鎮痙作用, 並能減低血管之通透性,故石膏即能中和胃酸,又可防止脫水一方。
止渴與止汗
現代研究認為,生石膏退熱作用之機轉是石膏內服經胃酸作用後,一部分變成可溶性鈣鹽,吸收後增加血清內鈣離子濃度,鈣離子可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視前區-下丘腦部(PO/AH)系統,對產熱中樞、渴感中樞、出汗中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煆石膏主要成分為無水硫酸鈣,外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有消炎作用。且煆製後,石膏改變藥性,鈣離子等濃度上升,含量增大,產生收斂、生肌、斂瘡、止血等新的功效。
增強免疫力
石膏含Zn、Cu、Fe、Mn等豐富的微量元素,以Ca含量最大,故石膏不僅以清熱見長,且對調節因病變所致之微量元素代謝失常和增強身體殺菌免疫也確有其效,其所含的微量元素還具有抗病毒作用。
鎮痛
生石膏對熱致痛和醋酸致痛均有鎮痛作用,而作為其主要成分的化學藥 CaSO4‧2H20均無鎮痛作用,可以推測生石膏的鎮痛作用可能與其主要成分無關,其鎮痛的物質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
解凝
胡希恕先生認為,生石膏可以解凝,即解除因熱而形成的凝結,具體表現為淋巴結腫大、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細讀胡老的醫案,不難發現,只要見到上述情況,胡老常用生石膏。如
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常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公英、桔梗等;急慢性睾丸腫大常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陳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4]
臨床運用
石膏能清氣分實熱,症見高熱、汗出、心煩、口喝,脈洪大有力等症的要藥。可與知母相須為用,明顯增強清除氣分實熱的作用。如“白虎湯”。若溫熱病邪毒內犯,可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療效更佳。如熱傷氣津,煩渴不止,應與人參、麥冬等益氣養陰藥同用,去邪兼扶正。
石膏用於肺熱喘咳症。治邪熱鬱肺之肺氣上逆而氣急喘促者,應配伍平喘藥,如“ 麻杏石甘湯”。治疾熱咳嗽應配伍清肺化痰,止咳藥。
石膏用於胃熱牙齦腫痛,常與黃蓮等瀉火解毒藥同用。胃火上實所致的頭痛、咽腫、口瘡及消渴,本品亦可配伍使用。
石膏煆後外用可治瘡瘍不斂。治瘡瘍潰爛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
胡希恕應用石膏基本指征
胡希恕先生把石膏的應用指征歸納為:口乾舌燥,薄白苔,白苔發燥,不水滑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征,熱重苔黃者當然 可以應用,但很多人只有見到口渴苔黃燥,才敢用石膏,苔若不黃燥,便畏之如虎,其實臨床只要見到上述指征,便可放心應用石膏,這大大擴展了石膏的應用範圍。後人對此也有認識,如趙氏即認為:“胃病因熱所致,而見心煩不眠,口渴舌幹,舌紅、少苔,脈虛數者,即使有虛贏、少氣、欲吐也不應避用石膏。[4]
以下是以石膏為主藥的二則驗案。
案例1: 王××, 年齡7歲, 感冒風寒,四五日間, 身大熱、 舌苔黃且黑, 體溫40. 5 ℃, 脈洪數,凡藥入口則吐。遂單用生石膏二兩,煎湯,徐徐溫飲下,病稍愈;繼用生石膏四兩, 煎湯徐徐分次溫飲下,病則痊癒。一晝夜共用生石膏六兩。[2]
案例3: 毛××,女,30歲,產後十餘日周身大熱,心中熱且渴,無汗,脈象洪實,舌苔黃而欲黑,撮空摸床,內風已動。方藥:生石膏三兩,玄參一兩、野臺參五錢、甘草二錢,竹茹二錢,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劑盡而愈。
無論外感心熱入陽明、溫熱病入陽明,伏氣化熱入陽明,痢疾兼陽明實熱,關節腫痛兼外感實熱,痔瘡兼熱入陽明,症疾兼陽明實熱等熱入氣分者都可以重用石膏並配伍相應藥物療效可靠。
古代醫家論石膏應用
石膏入煎劑不易煎出,非重用難以奏效。張錫純說:“夫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證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 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懼,且欲其藥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涼不至下浸致滑瀉也”張氏此論,洵為經驗之談,宜切記。
解肌退熱,石膏必須生用。張錫純謂:“石膏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煅用之,則宣散之性變為收斂,治外感實熱者,竟將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之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
一般認為無論清內外之熱,以生石膏力大。蒲輔周認為:“ 煅石膏清胃熱力大於生用,其性涼甚,每服二、三錢 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性也”。個人認為生石膏和煅石膏清胃熱之力不差上下,而在於煅石膏 “守而不走”,煅石膏具收斂之性,寒涼之力久留胃中,所以清胃熱力大於生用,然因其守而不走,所以不可重用。生石膏走而不守,其涼散之力隨發表之性外出,故清涼之力不致久留於胃中,而其清胃熱的作用也不持久,對胃氣元甚影響,所以可以重用多用。
#中藥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August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
July 3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