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賴希浚醫師

氣虛發熱


內傷發熱|中醫


最近診治了一個反覆低熱的患者,現分享病例及思路如下:


男子,五十五歲,近兩月反覆發熱時作,額探體溫37.3-37.5度,現症見惡寒汗岀,晨起清涕,胃脹納呆,大便爛,日兩行。脈弦滑尺沉,右脈較弱。舌尖紅,邊瘀點,胖,齒印,苔白膩。


低熱時作,伴惡寒汗岀,時岀清涕,為正氣不足,外有表寒之象。加上其人胃脹納呆便爛,苔白膩,又時值四月,春氣潮濕,兼見胃虛寒濕之機。首次處方選用了柴胡桂枝湯扶正解表,合藿香正氣散和胃祛濕止瀉。


服藥六天後覆診,發熱胃脹便爛已解,惡寒清涕減,但口中仍有熱感,伴見頸肩緊重、周身酸軟等濕困經絡之象,故上方以羌活勝濕湯易藿香正氣散,另加葛根、薑黃、威靈仙以疏散在表之濕邪。


服藥七天後,口熱平,但低熱時有稍復,伴見神疲納少便爛,頭兩側微痛,微惡風寒及清涕。服藥已半月,若方藥對證,理應不會仍時有反覆低熱,當重新分析病因病機。再三仔細詢問後,發現低熱多發生於工作繁忙勞倦的日子。《黃帝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因過勞虛耗,失於固攝,浮越於外,故低熱多發生於勞倦後,而神疲納少便爛亦為脾胃氣虛之證。此乃氣虛發熱,故前方解表未能成功,法當以補氣潛陽治之。方用補中益氣湯補脾胃之氣,加龍骨、牡蠣以潛陽,另合川芎茶調散以解惡風頭痛之症。


再服藥七天後,頭痛平,身熱今週未見,但飯後自覺口熱手心熱,神疲仍。陽浮之象有所減緩,上方方向正確,故加大補中益氣湯份量以增強療效,另在龍骨、牡蠣的基礎上酌加生地 、白芍、山茱萸以收歛浮陽。


服藥五天後,口熱手心熱亦平,神疲減。守上方加減治療半月後,低熱未有再發。


後記:一般臨床遇到發熱的病人,都會先入為主地考慮外感風寒邪氣,要解表治療。但上載案例正正提醒我們臨床病證變化萬千,當隨機應變,切忌墨守成規,否則永無癒期。是次猶幸得到患者的耐心和信任,有機會重整方向,方能把病治癒,得到寶貴的經驗。


#內傷發熱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