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中醫
肩周炎全稱肩關節周圍炎,主要以肩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臨床上因病程不同而有急性期及緩解期之分。定義上本病具廣義及狹義兩種說法,前者把肩周炎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肩周滑囊病變、盂肱關節腔病變、肌腱及腱鞘的退化性病變及其他肩周圍病變,如類風濕關節炎、喙突炎、肩關節骨關節炎等。而後者狹義上的肩周炎則單純指盂肱關節腔病變中的盂肱關節粘連(凍結肩)。
診斷上本病屬於中醫肩痹的範疇。因為其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故中醫文獻上又有五十肩的說法。目前有研究顯示臨床上近20%-33%的人群有肩關節相關的疼痛性疾病。 中醫認為肩痹的成因主要是邪實與正虛,前者主要以風、寒、濕、熱、瘀等邪氣侵犯關節,致使局部經絡痹阻,氣血運行失暢,導致關節腫脹、變形;後者則為氣血不足,關節肌肉失於濡養,又或陽虛致陰寒內生,寒凝經脈。而因應不同情況,邪實主要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瘀等治法;正虛則治以益氣養血、溫陽散寒,辨證論治以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 本病適用於不同的中醫傳統治療手法,例如中藥、針灸、拔罐、刮砂、推拿等等。且上述大多數療法對本病不論是處於急性期或緩解期均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以中藥為例,可以防風、桂枝、桑枝、羌活、苡仁、白芍、赤芍、葛根、桃仁、當歸等藥物辨證加減治療;另外在針灸治療上則以舒筋通陽,活血止痛為治法,主穴取肩前、肩髎、肩髃、肩貞,因應疼痛部位的不同又可選擇臂臑、臑會、天宗、肩井等不同穴位以輔助加強治療。當然除了被動治療外,患者亦需要在飲食、個人姿勢習慣、功能鍛鍊上予以配合,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病案分享
患者女性,40歲,辦公室職員,長期伏案工作。既往有頸椎病及肩周炎病史。
3/10/2022首診: 左肩痹痛復發2周,痛連項背,上舉、外展、後伸疼痛及幅度受限,左手上舉乏力。晚間難以入睡,痛醒。半年前曾照X-RAY未見明顯異常。治療上取側卧位,先予肩關節及局部肌肉推拿放鬆,後針刺風池、肩前、肩髎、肩髃、肩貞、肩井及阿是穴,電針及紅外線照燈25分鐘。中藥處方葛根湯加減。囑飲食戒口及日常作功能鍛煉。
7/10/2022二診:肩痛餘70%,左手乏力,睡眠時仍然痛醒,心情差。自述針灸後首日疼痛加劇,後痛緩。治療同前,未予變動。
10/10/2022三診: 肩痛餘40%,左肩關節酸軟乏力,已能入睡。繼續推拿及針灸對症治療。
14/10/2022四診:肩痛餘20%,餘未見明顯不適。其後患者因事忙未有再規律治療。於5/12/2022因自覺左肩痛1日而求診,對症治療後至今未見反覆。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