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抑鬱症

  • 蔡景潤醫師
  • May 30
  • 3 min read

ree

抑鬱症|中醫


坐診時偶爾看到病人既往病歷上有服用血清素的記錄,交談得知他們時常覺得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或因焦慮造成的失眠、腸易激綜合征。現代醫學中適當增加身體血清素的濃度,能有效增加大腦之中的單氨神經傳遞物,從而醫治抑鬱症,焦慮症的諸多症狀。


現代醫學以血清素補充為靶點,在中醫視角下,猶如直接補充了“水谷精微”中的特定成分,雖能短期充盈腦部氣血,濡養臟腑,充實腦髓,緩解低落、焦慮、失眠、腸易激等諸般症狀,然終究偏於“治標”。其單一靶點的特性,不僅可能導致療效遞減(耐藥性),更需承受藥物副作用之苦,且未能觸及病根——即人體自身化生、輸布、利用“水谷精微”的能力。


中醫治療抑鬱症(屬“鬱證”範疇),其精妙之處在於,不僅關注“精微物質”是否充足,更著重於臟腑氣機的協調,尤其是肝的疏泄功能在氣血運行與情志調控中的樞紐作用。

 

病機之始在於肝氣鬱結。情志不遂,最易傷肝。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猶如交通樞紐堵塞。氣滯則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肝氣鬱滯,推動無力,則血液運行遲緩,甚則停滯成瘀。氣滯血瘀,阻礙了“水谷精微”化生的氣血向上輸送於腦的通路。影響脾胃運化(木鬱克土):肝氣橫逆,侵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胃失和降,則易見噯氣、呃逆、納呆、腹脹。這直接導致了氣血生成的源頭不足。擾亂心神:肝鬱化火,或氣鬱痰凝,上擾心神,則加重煩躁、焦慮、失眠、多夢。

 

無論是源頭不足(脾虛生化無力),還是通路受阻(肝鬱氣滯血瘀),最終結果都是清陽不升,氣血不能上奉於腦。腦為“元神之府”,需賴氣血之濡養方能神志清明。氣血虧虛或瘀滯不通,腦竅失養,則神機不運,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索然、精神疲憊、思維遲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鬱核心症狀。同時,心主神明,心血不足或心脈瘀阻,亦會導致心神失養,加重情志異常。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情緒的低落、憂鬱、焦慮、易怒、悲傷,在中醫看來並非孤立的精神現象,而是內在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在情志層面的直接反映。肝鬱則情志不舒,脾虛則思慮過度、憂愁不解,心血虛則神不守舍、驚悸不安。

 

相較於西藥血清素補充的單一靶點治療,中醫對抑鬱症的認識和干預是多層次、多靶點、整體性的。它從“氣血-臟腑-情志”相互影響的系統觀出發,以疏肝解鬱暢氣機為核心切入點,同時健脾益氣固本源、養心安神定情志、活血化瘀通腦竅,旨在恢復人體自身氣血生化、輸布與利用的正常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自然充盈腦竅,滋養心神。這種調動內在自愈潛能、標本兼顧的治療模式,不僅能有效緩解抑鬱、焦慮、失眠、軀體化症狀,更能改善體質,減少復發,並避免了長期依賴西藥可能帶來的耐藥性與副作用問題。當然,對於重度抑鬱或有自傷、自殺風險的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仍是更為安全有效的選擇。


 #抑鬱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