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中醫如何看待高血壓

  • 李浩銘醫師
  • Mar 30
  • 2 min read

Updated: 2 days ago




高血壓|中醫


高血壓,是現代俗稱「三高」之一,血壓分為上壓和下壓,任何一個數字偏高亦可稱為高血壓。血壓在一天當中有波動是非常合理的事,特別在運動後,心情緊張,飲用酒、咖啡或茶後,高壓上升是正常的生理狀況,不屬於病理,因此量度血壓時,需連續在每天同一時間量度數星期,並且每次量度前休息五分鐘,方為準確,若數血壓仍偏高,才需多加注意或服藥來控制。

 

高血壓一般無特別症狀,常見的有頭痛,頭暈,視力不清,精神疲乏。高血壓的原因不明,大多數為原發性,一般與吸煙、過重及肥胖、缺少運動、飲食中攝取過多鹽分、過量飲酒、年齡增長、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有高血壓有關;少數為繼發性,例如腎病,內分泌失調有關。若血壓長期過高,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例如腎病、心臟病、心衰、甚至中風。

 

西醫方面一般以不同形式的血壓藥,達到血降壓的作用,但當中的副作用亦不少,包括頭痛頭暈、口乾、腸胃不適、心跳異常、精神疲乏、尿頻、皮膚出疹等等。在臨床上很多病人大多因為血壓藥的副作用,而尋求中醫調理。

 

在中醫角度,本身並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名,根據症狀而納入「頭痛」、「眩暈」的範疇,再從當中進行辨証論治,當中常見的証型有肝陽上亢、痰濕內阻、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肝陽上亢患者多為性情急躁易怒、工作生活壓力大。痰濕內阻多為過重肥胖人士、或少做運動、經常進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陰虛陽亢則多見虛更年期的婦女、長期捱夜的人士。陰陽兩虛則與年齡漸長有關、或出現在日常生活勞累、缺乏休息、房事過度的患者當中。經過辨証後,再分別作出平肝潛陽、化痰祛濕、育陰潛陽、調和陰陽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高血壓患者多夾雜不同的發病原因,很多時也需採取多個治療方法,作整體的調理,同時亦根據病人本身服西醫血壓藥後的副作用,加減治療。雖然中醫亦可調高血壓,但強調在現今的社會,建議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高血壓,因為西藥主要針對血壓上升的機理,能更有效降低血壓,避免突發的併發症,而中藥則從根本整體調理,同時減輕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

 

最後對於高血壓的患者,建議低鹽飲食、多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煙酒、管理壓力、保持心情放鬆、自我定期監察血壓。若血壓控制未如理想,應求診治理,預防進一步的併發症。


 #高血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entário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