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整脊推拿:跳舞拉傷導致腰臀腿痛驗案 (骶髂關節紊亂、臀下皮神經痛)診斷、檢查、治療過程
- 鍾發賢醫師
- Jul 30
- 4 min read

骶髂關節紊亂|中醫
患者是2x歲女士,辦公室工作。3個月前參加跳舞興趣班時做一字馬拉筋不慎挫傷右側骶髂關節,當時聞及‘啪’一聲彈響聲,無即時紅腫熱痛故未予理會。及後1周自覺步姿不平衡,久坐後右臀下1/3連大腿後側酸痛難耐,日久延及腰肌緊張酸痛,影響工作。患者曾接受數次針灸治療見短暫舒緩,唯症狀於數日內反覆。因即將外遊乘搭長途飛機,欲根治痛症以免影響旅途,故來診就醫。
來診檢查排除髖關節異常和脊髓壓迫癥狀,觸診見右側骶髂關節S1-3水平壓痛點、雙側骶髂關節和髂脊位置不對稱,右臀下側連大腿近端壓痛,對應臀下皮神經(inferior cluneal nerve)走向和支配部位,此乃局部皮膚的單純感覺神經,無運動支配。檢查未見明顯下肢遠端放射痛,坐骨神經張力測試和股神經張力測試陰性反應,下肢肌力正常,排除其他神經分支受壓。患者的抽血檢查及腰骶椎X光報告未見異常,排除強直性脊椎炎等風濕病學或骨折病史。進一步進行骶髂關節疼痛激發試驗(sacroiliac joint provocative tests),五個試驗當中三個試驗呈陽性反應。
根據患者描述挫傷情況,推斷其進行一字馬拉筋時右髖關節及大腿前曲,意外頓挫下導致右骶髂關節紊亂,造成下盆不平衡狀態,使步姿欠暢;同時,骶椎神經根出口或其分支循行部位空間變窄,導致容易出現久坐後神經受卡壓的酸痛、麻痺症狀。骨盆失衡日久,臀肌效率下降,引起腰肌緊張勞損,形成腰痛,雖無明顯下肢遠端放射痛,然L4-5神經根出口處可觸及壓痛點。骶髂關節本應十分穩固,能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並由豐富的韌帶、肌肉、周圍組織形成堅韌而穩固的結構,可想而知當下造成受傷的‘無情力’有多大。
筆者詳細檢查後利用中醫整脊推拿手法對病灶進行定點的鬆筋復錯,滑利關節,以冀用適當外力製造短暫空間讓紊亂的關節面回納至正常生理位置,使神經線循行空間回復通暢,不再受壓。另配合針灸使受影響的局部經筋氣血恢復順暢,放鬆腰部肌肉。治療後患者的步態平衡及自身感覺明顯改善,仍應複診檢查鞏固治療及補漏,然行程展開在即,未能抽空複診,建議行程結束後回診複查。觀患者素體脾虛夾有痰飲,飲食生冷後易腸胃不適,月經來潮時可見腰臀痠痛加重,予中藥健脾化飲養血,舒筋通絡,以免旅途受影響。隔週喜聞患者到埗外地後傳訊表示搭乘長途飛機未見明顯腰臀酸痛不適。
另外,腰臀部神經衆多複雜,腰腿痛並不一定由常見的梨狀肌綜合症或椎間盤突出引起。針對各種病因的治療處理手法各有不同,如有不適症狀,應儘快咨詢專業醫師診斷意見,進行針對性治療。
附:椎關節錯位與關節功能紊亂的鑒別
「椎關節錯位」(Displacement)是比脫位(Dislocation)和半脫位(Subluxation)程度更輕的一種脊椎關節對位異常,現在也被稱為滑椎或關節功能紊亂。這些不同程度的關節錯位都可能由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所引起。
其中,「脊椎關節功能紊亂」患者的一個特徵是:當他們改變身體姿勢時,臨床症狀就會暫時消失。這意味著,雖然關節存在超出正常範圍的滑動(對位不正),但透過變換體位可以暫時自行恢復正常位置,使症狀在特定姿勢下立刻減輕或消除。然而,對於「脊椎關節錯位」的患者,改變體位通常只能讓症狀稍微減輕,甚至完全沒有改善。這顯示其病理狀況與半脫位相似,關節已經無法自行復位,需要藉助整復推拿等手法進行治療。由此可見,椎關節錯位的嚴重程度介於關節功能紊亂和半脫位之間。它目前尚未達到放射診斷上脊椎關節半脫位的標準。因此,診斷此類情況尤其需要依靠專業的臨床檢查,並據此制定合適且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因長期姿勢不良導致本症的患者接受矯正治療後應改善姿勢習慣、強化核心肌群和臀部肌群,維持關節結構正常穩定,防止復發。
骶髂關節損傷患者女多於男,青年時期多見,可因局部急性損傷或姿勢不良導致慢性勞損引起骶髂關節錯位而導致不適。婦女因妊娠和產後骨盆韌帶鬆弛,輕微外傷或半俯臥姿勢不良時易誘發,出現下腰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狀。
預防復發:
1、 急性損傷者在癒後短期內(3-6個月)應避免搬抬重物和彎腰勞動。
2、 長期而言,糾正不良姿勢十分重要
3、 婦女產後、骨盆結構鬆弛者,恢復期應加強臀肌及腹肌等核心肌群鍛鍊。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