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林詩婷醫師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顧名思義是指本當存在於子宮內的組織卻在子宮以外的其他地方生長,如輸卵管、卵巢、子宮頸、陰道等位置。

本病通常出現於生育期的婦女身上,患病年齡可由十幾歲至更年期,目前估計,大約10個婦女中便有1個會受到子宮內膜異位的困擾。本病雖然屬於良性的病變,但具有增生、浸潤、擴散等特徵,治療上相對困難,病程亦較長,反覆發作。西醫多採用激素以及手術治療,但往往副作用較大,且復發率較高,故目前尚未有理想治療方案。而臨床發現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亦相對較少,故有獨特的優勢。


中醫學並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患者常有痛經、不孕、癥瘕、月經不調等臨床表現。故中醫學多從這四方面去認識本病,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異位的內膜有週期性出血,並積蓄於局部,引起其周圍組織纖維化,此為“離經之血”,亦稱「蓄血」或「瘀血」。其病位在下焦,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瘀血阻滯下焦,瘀影響氣機的運行,導致氣機不暢,經脈氣血運行受限,“不通則痛”則發為痛經。可見。「離經之血」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症狀和體征的關鍵,而其致病內因多在患者體質虛弱,特別是“先天之本”之腎虛不足的前提下發生


女子「以血為本,以血為用」,胞宮定期藏瀉作用是經過經血來體現完成。經1期以及產褥期處於瀉而不藏的時期,溢泄之血應以瀉盡為順。如經行產後,調攝失當,感受外邪,邪氣與血相搏;或七情內傷,氣機鬱結;或體虛過勞,氣血虧虛;或因房事不潔,房事不節,多孕多產,令沖任二脈受損,胞宮泄溢失職,而致經血不循常道,離經而行,阻於胞脈,停而為瘀。 

  瘀血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及體征的關鍵。沖任胞脈因瘀血而功能失調,經絡阻滯,出現月經內膜異位症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等表現。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血者,總以祛瘀為要,以通調腑氣,化瘀活血,使下焦氣血運暢,諸症得減。


“久病多虛”、“久病及腎”,同時瘀血日久會有礙腎精氣充養以及腎氣的化生,日久則導致腎虛。腎虛者陽氣不足而中氣無力,氣化失常,又可進一步引起血流不暢,加重血瘀之象。因此腎虛可致血瘀,血瘀又可致腎虛,二者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互相促進。因此,在治療本病過程中應顧護腎氣。


#子宮內膜異位症 #痛經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