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案分享
- 江秋怡醫師
- Jun 29
- 2 min read

心悸|中醫
男 60歲 初診:2025年3月24日
求診時訴近1周多急行時自覺心跳快,心中悸動,伴見頭暈,胸口翳悶,休息後緩,無胸痛,無氣促喘,時有透明痰咯出。曾行檢查示輕微心律不正,心血管有鈣化。診症時見有下肢水腫,按之凹陷。脈弦滑,左寸浮。舌淡紅胖大,苔白滑膩。
方用苓桂朮甘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桑寄生、杜仲、鬱金、五指毛桃、麥冬、香附。
2025/3/31二診時訴心跳快稍減,心悸減,頭暈止,胸翳感減。藥間痰多色透明質黏。脈弦滑數。上方麥冬轉地黃。
2025/4/5三診時諸症續減。左寸浮止,弦滑,右略細。舌中裂痕,苔白滑。去香附加歸脾湯、麥冬。
再診時訴病情穩定,急行時甚少心跳快心悸,頭暈胸悶不顯,查體時下肢水腫消,按之無凹陷。
自覺心中悸動、心跳加速屬於中醫的心悸病。臨床上可伴見頭暈、胸悶等症狀。病人出現心悸主要因為脾腎兩虧,體內氣化失司,水濕內停,久積成痰,痰濁上擾心神,心陽不振,導致心悸、頭暈、胸悶等症。下肢水腫,按之凹陷,則為腎氣虧虛,脾失健運,水濕代謝異常的表現。
治療上先溫陽健脾,化痰寬胸。初診以苓桂朮甘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為主方。苓桂朮甘湯溫陽健脾,化痰利水。陽氣能溫化痰濁,脾胃健運則水濕自除。瓜蔞薤白半夏湯行氣化痰通陽,陽氣運行順暢,故胸中豁然開朗。加味藥物中,桑寄生、杜仲補肝腎,助脾腎氣化以化濕利水;鬱金、香附疏肝行氣,調暢氣機,緩解胸悶翳塞感覺;五指毛桃健脾化濕,扶正祛邪;麥冬清心養陰,安定心神。
隨著症狀改善,病人體內痰濁已清,水濕氣化運行改善,三診時將治療重心從溫陽化痰移至補益脾腎。進一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故減少苓桂朮甘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份量,桑寄生、杜仲加量,另加上歸脾湯、麥冬健脾養心。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