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經前綜合症的成因與中醫治法

  • 梁國軒醫師
  • May 30
  • 2 min read

ree

經前綜合症|中醫


育齡期女士若反覆出現周期性頭痛、腹痛、乳房脹痛、痤瘡、腹瀉等情況,有機會是患上經前綜合症。本病是指月經前1周附近出現身體、情緒、行為上不同的症狀,在經前達至高峰。而隨著月經來潮,諸般症狀又會緩解或隨之消失。若伴隨嚴重的情緒變化,又稱為經前焦慮症。本病在生理及心理上對女士造成嚴重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表現。據報導臨床上10個女性中就有4個受經前綜合症的影響,其中有1個的症狀表現比較嚴重。

 

直至目前,現代醫家對於本病的形成與治療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主流認為本病的成因大概為生理及心理因素。在生理層面上,本病一般發作於女性排卵期的中末期,此時黃體分泌雌孕激素水平的不穩定可能會誘發本病的出現;而低雌激素的情況下將導致血清素轉運蛋白減少,部分經前綜合症患者中檢測出其血清素的攝取降低;在心理層面上,有研究認為長期身處高強度工作壓力的女性得經前綜合症的機會比常人高3倍,而個人性格較內向、自信心低或容易煩燥的女士亦增加了形成本病的風險。另外微量元素鈣、維生素D的缺乏也見於本病的形成。

 

傳統醫學上本病屬於“痛經、經前乳脹、經前泄瀉、鬱證”等不同範疇。病位在肝、脾、腎,尤重於肝,因女性以肝為先天,其中肝氣的調暢與肝血的儲藏對月經來潮時女性生理與心理狀態尤為關鍵。肝氣失於調暢,則氣滯而血停,血瘀不通則形成疼痛;兩乳循行於少陽肝膽經,氣行不暢則局部脹痛。肝失調節則脾失運化,肝血不足則沖任胞宮功能失調。故筆者認為治療本病當先治肝,經前之病多以實證為主,所以當以疏肝為法,可予逍遙散加減處理,隨證加減或健脾、或補腎、或活血之中藥,如山藥、女貞子、墨旱蓮、鬱金、失笑散等藥物。

 

總括而言,臨床上本病見於育齡期女性,可因休息不足、飲食不節、或情緒因素而誘發。在預防上可適當調節生活飲食作息、調暢情緒、加強運動,日常壓力偏大的患者嘗試使用適量玫瑰花加山楂焗茶代飲,玫瑰花有疏肝養血安神、山楂有消食、化瘀等功效,但具體情況建議經醫師指導後再行使用。

 

經前綜合症成因各有不同,上述討論只供參考,使用中藥需謹慎,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


 #經前綜合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