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解“豚”之奔:中醫談奔豚症的調養

  • 吳承凭醫師
  • Jul 30
  • 3 min read

ree

奔豚症|中醫


一、何謂奔豚?古籍中的“怪病”

奔豚之名,首載于《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其症如小豬(豚)奔突,患者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沖胸咽,伴心悸、窒息感、面熱汗出,甚則驚恐欲死,氣平後如常人。現代認為,此症多見於焦慮症、神經官能症或胃腸功能紊亂,西醫常無明確器質性病變,而中醫通過調氣機、平寒熱收效顯著。


二、為何會得奔豚症?情志是重要誘因!

古代醫書《諸病源候論》點明了關鍵:

“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

這裡明確指出,過度的憂愁、思慮、驚恐等不良情緒,是引發奔豚的核心因素之一。情緒波動,尤其是驚恐和憂慮,最容易損傷主管情志的臟腑,導致體內氣機逆亂。

具體來說,中醫常見的病因病機有兩類:

1.  肝氣鬱結,化火上沖: 長期情緒不暢、壓力大,導致肝氣鬱結。鬱久可能化火,這股“鬱火”夾帶著逆亂之氣,沿著腹部的沖脈向上沖逆。

2.  腎陽不足,寒水犯上: 體質偏虛寒,或者大病、產後耗傷陽氣,導致腎陽虧虛。腎陽不足,無法溫化水液,下焦的寒水之氣就會向上沖逆。

核心點: 沖脈是人體一條重要的經脈,起于小腹,向上貫穿腹部、胸部直到咽喉。所以,無論是肝鬱化火還是下焦寒水,當氣逆亂時,最容易沿著沖脈向上衝撞,表現出奔豚的典型症狀。


三、中醫如何調治奔豚?經典有良方

面對奔豚症,中醫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留下了寶貴的方劑,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基礎:

肝鬱化火型: 常用 奔豚湯。此方以 李根白皮為主藥,配合當歸、川芎調和血脈,黃芩清解鬱熱,共同起到疏肝清熱、降逆平沖的作用。

腎寒氣逆型: 常用 桂枝加桂湯。此方在桂枝湯基礎上加重桂枝的用量,利用桂枝強大的溫通心腎陽氣、平降沖逆的功效來化解寒水之氣。

水飲上沖型: 常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利水滲濕,桂枝溫陽化氣,大棗、甘草補益中焦脾胃,合力溫化水飲、平抑上沖之氣。

除了內服中藥,針灸也是重要手段:

醫生常選用能調節氣機、疏肝理氣、溫陽化飲的穴位,如:

期門(肝經募穴)、太沖(肝經原穴):疏肝理氣。

氣海:引氣歸元。

公孫(通於沖脈):調節沖脈氣機。

寒證明顯時,可加關元(溫灸)、膻中(理氣寬胸)。


四、日常調護:預防發作,重在養心調氣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對於奔豚症,日常調護至關重要,目標是穩定情緒、調和臟腑氣機:

1.  情志調攝是根本: 明代名醫張景岳在《景嶽全書》中強調:“若思鬱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多難取效。” 意思是因憂慮鬱結導致的病,不把情緒疏導開、心願理順,很難治好。因此:

學習管理壓力,避免長期焦慮、緊張、恐懼或大怒。

培養放鬆習慣:腹式呼吸、冥想靜坐、聽舒緩音樂、培養愛好等都有助平復心緒。

2.  飲食有節護脾胃:

肝鬱有熱型: 避免辛辣刺激、燥熱食物。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腎虛寒水型: 嚴格忌食生冷。可適當食用溫性食物,如生薑、紅棗、桂圓,或溫補的藥膳如生薑羊肉湯。

另注意規律飲食,避免過饑過飽,少吃易脹氣食物。

3.  適度運動暢氣機:

選擇柔和、能調和氣息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有助調理全身氣機升降。

散步、瑜伽也是不錯的選擇。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耗氣傷陽。


結語:知其因,調其本

奔豚症雖然發作起來令人驚恐不適,但中醫對其認識深刻,治療調護方法成熟有效。核心在於抓住“氣機逆亂”這個關鍵病機,分清是“鬱火”還是“寒水”作祟,或兩者兼有,然後通過藥物、針灸調和臟腑、平降沖逆。日常更要重視情志管理、規律生活和飲食調養,從源頭上減少發作誘因。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保持平和愉悅的心態,是抵禦包括奔豚在內的許多“情志相關疾病”的基石。


 #奔豚症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