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有道--中暑的預防、辨治
- 吳承凭醫師
- May 30
- 3 min read

中暑|中醫
盛夏酷熱,暑邪彌漫天地。中暑在中醫屬“暑病”範疇,因感受暑熱之邪所致。《黃帝內經》曰:“暑傷於上,濕傷於下。”暑性炎熱升散,易夾濕邪,稍有不慎,便可致病。
辨識暑邪:中暑的症狀對照
中醫學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易夾濕邪。故中暑的臨床表現多樣,可輕可重。
1.先兆中暑:
此階段多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噁心、胸悶、心悸、口渴、大汗、全身疲乏等症狀。此時體溫常在37.5攝氏度以上。若能及時脫離高溫環境,稍作休息,症狀多可緩解。
2.輕症中暑:
症狀較先兆中暑更為明顯,除上述症狀外,還可出現面色潮紅或蒼白、皮膚灼熱、大量出汗後汗止、肌肉痙攣(尤以腓腸肌多見)、血壓下降等。部分患者可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此時體溫可升至38攝氏度以上。
3.重症中暑:
此為暑病之重證,若不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
*熱痙攣:主要表現為肢體(特別是小腿和腹部)肌肉陣發性痙攣及疼痛,常伴有大量出汗和體溫升高。
*熱衰竭: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大汗淋漓、乏力、頭暈、噁心、嘔吐、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甚至出現暈厥。體溫不一定顯著升高。
*熱射病:這是最嚴重的一種中暑類型,表現為體溫驟升至40攝氏度以上,皮膚乾熱無汗,可伴有意識模糊、譫妄、驚厥,甚至昏迷。此型中暑常累及多臟器功能,死亡率極高,需緊急送醫搶救。
未病先防:中醫預防中暑的智慧
《黃帝內經》有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酷暑,養生首重避暑。
1.順應天時,避其暑氣:
儘量避免在烈日當空之時(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外出活動,若確需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如佩戴遮陽帽、墨鏡,穿著寬鬆透氣的淺色衣物。戶外工作者應合理安排作息,適當縮短連續作業時間,並保證充足的休息。
2.飲食調護,清淡消暑:
夏季飲食宜清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苦瓜、冬瓜、絲瓜、西瓜等,有助於清熱利濕。可適當飲用綠豆湯、酸梅湯、荷葉粥等具有清熱解暑功效的飲品。避免過食辛辣、油膩、煎炸之品,以免助熱生濕。少量多次飲水,以補充汗液流失,保持機體津液充足。
3.精神調養,心靜自然涼:
《景嶽全書》亦雲:“暑病多兼心煩,當以寧心為本。”“心靜自然涼”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中醫養生之道。暑邪易擾心神,導致心煩意亂、失眠多夢。故夏季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抑鬱,可通過靜坐、聽輕音樂等方式來調攝情志,有助於安神定志。
4.穴位保健,常按解暑:
可適當按摩一些具有清熱解暑功效的穴位,如合谷、風池、內關、大椎等。每日按揉數次,每次3-5分鐘,有助於疏通經絡,提升機體抵抗暑邪的能力。
中醫辨治:中暑的治療思路
中醫學對中暑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隨證加減。
1.針灸療法:
對於先兆中暑或輕症中暑,針刺或點刺特定穴位可迅速緩解症狀。常用穴位如人中、十宣(點刺放血)、委中(點刺放血)、合谷、內關等,具有開竅醒神、清熱解暑、瀉熱止痛之功。
2.中藥內服:
*暑熱傷津型:表現為口渴、大汗、頭暈、心煩等。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常用方如清暑益氣湯加減。
*暑濕困脾型:表現為胸悶、噁心、嘔吐、腹瀉、肢體困重等。治宜清暑利濕、健脾和胃。常用方如藿香正氣散加減。
*暑熱蒙心型(重症):表現為高熱、昏迷、譫語等。治宜清熱開竅、涼血解毒。常用方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需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結語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疾病,但通過中醫的智慧,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有效預防和及時治療。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清涼之身安度酷暑。若不幸中暑,請務必及時就醫,尋求中醫師的幫助,方能對證施治,早日康復。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