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針灸治療帕金森症病案一例

  • 梁國軒醫師
  • Mar 30
  • 2 min read



帕金森症|中醫


帕金森症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疾病,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約為1%,是繼阿茲海默症後第二大常見的腦神經病變。本病於1817年由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發現及紀錄,醫學界對其發病成因仍未有明確的共識,目前認為其與遺傳、環境污染、自身免疫、細胞凋亡等不同因素有關。發病者呈慢性進展性的頭面肢體震顫、肌肉強直、步行困難、運動遲緩為主要表現,一般以單側發病為主,能蔓延至對側。患者多因步行不穩、肢體持續規律性震顫而被發現。目前西藥以針對多巴胺代謝、抗膽鹼能、神經保護等藥物治療,藥量從輕至重逐步增加,有報導指服用者有機會出現幻覺或精神症狀等副作用。

 

中醫學上本病稱為震顫麻痹、振掉、顫振等名稱。《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強直”即肌肉強直,“掉”即指震顫,病位在肝、病理為風動,這是最早描述類帕金森症狀的紀錄。而後來明‧孫一奎把以震顫為臨床特點的疾病統稱為顫振病,分虛實兩端,虛者為氣虛與血虛,前者處以參朮湯,後者治以定心丸;而另分痰火腎虛發病者,處以清痰瀉火補腎之劑。孫先生同時提出此病老年人尤多,狀年鮮有,且極為難治的臨床見解,符合目前醫學上對於本病的認識。近代中醫治療本病多針對頭部震顫舞蹈控制區、靳氏顫三針等為代表穴位,再結合患者個人體質取穴有所加減。臨床上本病經對證治療6次後,一般可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以下附治療驗案一則,以供參考。

 

女性,7x歲,左側肢體乏力、震顫1年,加重3月餘。初診時患者由旁人攙扶至診所,精神緊張,就診時全身震顫,平躺時兩足呈節律性顫動,以左側明顯,起步困難,兩手難以持物,言語清晰,二便正常,納佳,眠可。舌淡暗苔薄白,脈細數。BP130/75mmHg,P105。無本病家族史,無其他慢性病史。診斷為震顫麻痹,辨證為心膽兩虛、氣陰不足,予中醫針刺針療,取震顫舞蹈控制區對證治療;四神聰、印堂安神益智;四關穴調氣血、行經絡;足三里、豐隆健脾化痰;久病夾瘀加血海、三陰交活血化瘀;留針30分鐘。二診時患者可自行步入診室,精神易緊張,緊張時仍見全身震顫,平躺時雙下肢震顫幅度減輕。再次予上述針刺穴位加減治療。治療六次後,患者步行尚可,緊張時仍見起步困難;雙手持物正常;右下肢震顫無,左足靜止時仍見輕度節律性顫動。患者滿意目前治療進度,囑患者調節情緒、適度肢體鍛鍊、堅持針刺治療,以改善及預防後續惡化。

  

以上文章謹供參考,震顫麻痹成因不同,治療有異,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中醫師進一步了解情況。


 #帕金森症 #中醫 #針灸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